原標題:大渡口區馬桑溪古鎮保護性開發“義渡文化”遺跡 讓“縴繩之痕”融入當代民俗
馬桑溪渡口遺址拴縴繩的柱洞。 (大渡口區文管所供圖)
一對情侶在馬桑溪渡口遺址散步。 見習記者 趙迎昭 攝
碧綠的江水輕輕拍打著江岸,發出清脆悅耳的撞擊聲,讓人久久不願離去……在馬桑溪古鎮充滿巴渝風情的街巷中,李竹山民居和馬桑溪供銷合作社舊址兩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與周邊建築融為一體,“義渡文化”和民俗風情雕塑隨處可見。
近日,重慶日報記者探訪馬桑溪古鎮留給後人的文物古跡,走進大渡口區引以為榮的“義渡文化”。
“義渡文化”遺跡隨處可見
走進馬桑溪古鎮,可見留存著的小南海“龜亭”巴人立市遺址、馬桑溪遺址、馬桑溪渡口遺址、李竹山民居、馬桑溪供銷合作社舊址等文物古跡。從古鎮下行至江邊,馬桑溪遺址和馬桑溪渡口遺址兩處區級不可移動文物與長江緊緊相依,靜靜訴説著大渡口區的“義渡文化”。
大渡口區文管所所長李國洪介紹説,馬桑溪古鎮歷史悠久,始於清乾隆時期,是成渝黔水道的必經之道。
在馬桑溪古鎮區域的文物古跡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馬桑溪渡口遺址,“義渡文化”正是從這裡起源。重慶日報記者在馬桑溪渡口遺址現場看到,滿是苔蘚的礁石上,拴縴繩柱洞和縴繩磨過的痕跡清晰可見。這些見證“義渡文化”的實物于2017年初經考古發現,已被列入大渡口區不可移動文物,工作人員會定期實地考察保存狀況。
據史料記載,清道光、光緒年間,大渡口、馬桑溪一帶江面寬闊,江水和緩,由當地鄉紳和民眾集資設渡,供往來船隻停泊,又聘請船工免費運送人們推舟過江,“義渡”從此名聲遠播,“義渡文化”也逐漸成型。據介紹,在傳統社會中,地方鄉紳大都願意為地方設渡修橋,方便桑梓。這源於傳統儒家思想的道德要求。
李國洪説,“義渡文化”是大渡口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慶為數不多的商旅文化記憶遺存。
李竹山民居修復耗費10噸竹材
目前,馬桑溪古鎮修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前重慶有名的袍哥李竹山民居本體修復工程已基本完工。重慶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原本瀕臨坍塌的二層小樓,已經修葺一新。淡黃色的墻壁、古色古香的門窗、青瓦鋪就的屋頂讓這座有近百年曆史的民居舊貌換新顏。
4月8日,李竹山民居主人廖綺志接受重慶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02年他花重金買下李竹山民居,看重的是這裡“世外桃源”般的自然風光。
據了解,李竹山民居修復耗時近8個月。“建築墻壁是竹骨泥夾墻,從墊江訂購了10噸竹材用於修復。”廖綺志説,門窗是從成都收購的黃柏木老料。
修復完成之後的李竹山民居如何利用?廖綺志説,將配合有關部門,把李竹山民居打造成為展示馬桑溪歷史文化的展覽館,讓遊客走進民居大門,感受這座中西合璧的建築,體驗馬桑溪豐富的歷史文化。
馬桑溪古鎮或將建設博物館
李國洪介紹説,大渡口區目前正在馬桑溪古鎮規劃一個區級綜合性博物館或民俗風情類的專題館,讓更多人了解大渡口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大渡口區將堅持“修舊如舊,保持歷史原真性”的原則,對馬桑溪古鎮進行有效統籌。在傳承歷史文化方面,馬桑溪古鎮將通過對歷史傳説、民間習俗等進行蒐集、整理、提升和展示,讓遊客感受到馬桑溪地域文化的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