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黔江區農委:擬定十大工作重點 助推鄉村振興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5-09 17:51:24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重慶黔江區全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工作會議召開之後,黔江區農委迅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圍繞産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擬定2018年十大工作重點,落實到相關科站室中心,打好鄉村振興戰略開局之戰。

  抓産業,促進糧經結構調整優化。圍繞實施“立體農業綜合增收計劃”,抓産業發展,在穩定烤煙種植面積的基礎上,重點發展以獼猴桃、脆紅李為主的優質水果1.6萬畝;以青菜頭、高山蘿蔔為主的商品蔬菜30萬畝,羊肚菌規範種植2000畝,其他食用菌種植(栽培)6000萬棒;高山品質茶葉2萬畝;發展白術、銀杏等中藥材1萬畝;新增以泥鰍、鱔魚、大閘蟹為主的特色水産養殖基地5000畝。

  抓農産品加工,推進三産融合步伐。圍繞茶葉、渣海椒、地牯牛、食用菌等農産品的精深加工,加快加工型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力度;加大以發展特色産業支撐型、高山避暑納涼型、民族民俗風情型等為主的特色鄉村旅遊發展步伐,力爭接待遊客突破500萬人次、旅遊收入4億元;促進農産品電子商務建設力度,實現線上線下有機結合。

  抓農業品牌創建,提升農産品知名度。加快以“黔江珍珠蘭茶”等傳統老字號品牌的培育壯大,計劃完成“三品一標”認證申報30件以上,力爭20個産品獲證,打造50個網銷品牌。推行標準化生産,落實重慶市推進農業地方標準體系相關工作,強化標準轉化應用和示範推廣,開展“三園兩場”示範創建。

  抓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強化帶動作用。加強重點項目策劃包裝,吸引工商資本重點投資現代種植業、農産品加工業、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力爭吸引投資8000萬元;新培育區級農業龍頭企業10家以上,新增家庭農場100家、農民合作社100家;創新培訓方式,完成800名新型職業農民後續跟蹤服務,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800名。

  抓農業發展基礎,夯實鄉村振興根基。完成土地生態綜合治理1.66萬畝,新增高標準農田5000畝,實施金溪鎮深度貧困項目生態綜合治理3000畝,建設村社便道180公里;全年新建農業科技示範基地2個、農民田間學校5所,培育現代青年農場主17名、職業農民孵化基地1個。完善農機購置補貼監管機制,開展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試點示範;加快農業信息化智慧化發展,推進農業生産物聯網應用示範和“三農”大數據中心建設,實現219個行政村益農信息社全覆蓋。

  抓産業扶貧,實現精準幫扶。立足資源稟賦、生態條件和市場需求,培育2個-3個優勢特色産業,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産業格局;深化技術指導,落實向貧困村選派農技員制度,加強貧困村、貧困戶産業發展指導;加強農企對接,引導經營主體與貧困戶深度合作、抱團發展,促進貧困戶實現持續增收。

  抓農業安全監管,保障農業領域安全。以農機安全、漁業安全、農産品品質安全為重點,全面開展“綠劍護農”。推進鄉鎮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示範建設項目和鄉鎮監管人員培訓,建立農産品追溯平臺20個。

  抓農業生態建設,推行綠色生産方式。開展全國第二次污染源(農業)普查,實施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加強土壤品質調查與評價,推進7個農産品産地土壤國控點例行監測;推進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農藥減量行動,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分別達到89%、37%。

  抓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圍繞農村産權制度改革,在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基礎上穩步推進量化確權和土地流轉,土地流轉率達到45%。圍繞股權化改革,優選1個-2個村開展“三變”改革試點。圍繞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力爭消除10個“空殼村”。

  抓自身建設,打造“一懂二愛”工作隊伍。圍繞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目標,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折不扣落實中央、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決策部署和各項工作安排;圍繞黨風廉政建設,加強作風轉變,營造良好的幹事創業環境。(文 龔遠政  鍾山 編輯 高爽)

編輯: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