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石柱:深山養蜂人和他的“甜蜜工程”
人民網  2018-05-17 17:26:33

  歲月的輪替,往往給勤勞的付出最大的回饋。兩天的雨水滋潤讓重慶市石柱縣中益鄉坪壩村的大山裏花開萬朵,蜜蜂們一年的採蜜“工作”拉開序幕,深山養蜂人楊朝武的“甜蜜工程”也由此開工。

  冒雨在山中探尋,隱匿的“甜蜜工廠”才方見“真容”。楊朝武用大半輩子經營他的養蜂事業,靠著蜜糖,維繫著一家人的生活、拉扯三個孩子上學,完成了脫貧的轉變。同時,也用最傳統的技藝,把大自然最引以為傲的甘甜味覺體驗傳遞到天南海北。

【聚焦重慶】重慶石柱:深山養蜂人和他的“甜蜜工程”

從楊朝武家往外看,一片青翠。譚華祥 攝

  藏匿在深山裏的“甜蜜工廠”

  石柱縣中益鄉坪壩村田壩組組長聶國發是此次探尋之旅的“嚮導”,旅程開始,他指著不遠處的一座山説道:“看到沒?他家就住在那裏。”順著聶國發的手指方向,渾黃湍急的龍河水奔流向下,河岸上方的兩座高山在遙相呼應之間,便將隱匿“甜蜜工廠”的那座青山山頭拱“手”托抬。

  “他家的蜂蜜品質肯定好,你看自然環境,蜜蜂採的花粉全是最好的穀子花粉,沒有一點添加劑。老楊是個細緻的人,一鏟一鏟地把蜜糖舀出來,弓下身子把糖釀成蜜,那手法,沒有個把十年的功夫和經驗,可拿不住。”聶國發邁步在泥濘的山路上,講述著他和老相識楊朝武的故事,“老楊的蜜糖,入口沒一點點沙澀,舌尖一潤,就化成糖漿,直往人的嗓子裏鑽,老楊的蜂蜜賣的好,你只要吃一口,絕對忘不掉。”

  “老楊的蜜既然賣的那麼好,為什麼還是貧困戶呢?”隨行人的一句話,將聶國發的思緒從回憶中硬拉回來,聶國發張了張嘴,似乎有一肚子的話,卻只留下一句“下面的路要難走了。”

  聶國發突然沉默帶來的尷尬沒有持續太久,因為腳下的路實在讓人叫苦不迭。循著搭石,趟過了龍河,剩下的路更加窄小,僅能容納兩腳並立的寬度,旁邊還有被暴雨攪和的淤泥,一不留神,半個腿就沒了進去,濺一身黃泥。

  “看見那個腳印沒有,老楊今天肯定下山了。”聶國髮指著地上一個深陷入泥土的腳印説道。眾人不解,只有聶國發自言自語道:“這條路順著上去,也只有他一家人了,快到了。”

  越過一個陡峭的山坡,突然豁然開朗,一條小路,蜿蜒曲向一戶人家,小路兩旁散落著三間房屋,裏面堆放著各種農具,挨著山的一側,零散卻又整齊的碼放著幾十個圓筒蜂箱,小路盡頭,就是楊朝武的家。

【聚焦重慶】重慶石柱:深山養蜂人和他的“甜蜜工程”

養蜂人楊朝武。譚華祥 攝

  23年養蜂 拉扯3個孩子一個家

  楊朝武坐在門前的長條板凳上,妻子依著墻,正在收拾手頭上的雜活。

  “老楊,今天下山了吧?”聶國發笑嘻嘻地問道。

  “對啊,這不才從縣裏學習回來,家裏的日用品不多了,下山去置辦一點。”楊朝武是一個普通的農家人,個子不高,精瘦,歲月在他的臉上留下了一道道細紋,膝蓋處的破洞,用補丁齊整的遮蓋,顯示出常年累月勞作帶來的痕跡。

  楊朝武搬來如今的地方已經有23年,為了孩子們上學方便,從後一個山頂,搬到了這個山麓。23年過去了,三個孩子裏最小的孩子也已經讀了高中。連綿不斷的高山群落,沒有阻礙孩子們上學的渴望,卻將這家人的生活拉到了貧困線以下。

  “供養孩子們讀書,是讓我家最大的經濟支出。”楊朝武站起身來,指了指兩邊的大山,説道:“但我無怨無悔,只有他們走出去,學到了知識,命運才能改變。”爭氣的孩子們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以優秀的成績,揮手向大山告別。楊朝武掰著手指頭算了筆賬:“大女兒出嫁,兩個兒子一個讀高中,一個讀職高,一年下來,學費、生活費起碼要幾萬,開銷大啊。”

  楊朝武的妻子接過話頭:“孩子們的開銷太大了,這些年,我們做過很多事情,養蜂是主業,孩子他爸也去打零工補貼家用。不過苦日子到頭了,今年,我們擴大了養蜂規模,政府又給我們在縣城安置了新房,脫貧是沒什麼問題的。”

【聚焦重慶】重慶石柱:深山養蜂人和他的“甜蜜工程”

楊朝武忙著分蜂。譚華祥 攝

  古法養蜂的堅守與執著

  蜂蜜是楊朝武這個憨厚農家漢的自信與驕傲,他對自己的養蜂方法十分推崇,閒暇時間,他總喜歡用粗糙的雙手觸碰木桶的紋理,蹲成和蜂桶平齊,眼珠細緻地掃描著每一寸木紋,他堅信,他的勞作能帶給人們幸福和甜蜜。

  説話間,他搬出自家的養蜂桶,展示他的古法養蜂。養蜂的工具呈圓筒狀,上面蓋一個圓錐形、似斗笠的竹篾。“這種桶養蜂,是最傳統的方法,基本能杜絕給蜜蜂喂糖,保證所有蜂蜜是由天然花粉釀造。”

  無添加的古法釀蜜,讓口感、品質、營養有機結合,所以楊朝武的蜂蜜賣得好,預訂的客戶絡繹不絕。顧客的點頭是對楊朝武最大的肯定,只要有人需要蜂蜜,哪怕一斤,他都背上背簍,來回行走半日,將蜜送到人家手裏,下山路途艱難,可楊朝武卻不敢有絲毫大意“背上有蜂蜜,可不敢摔跤。”

【聚焦重慶】重慶石柱:深山養蜂人和他的“甜蜜工程”

楊朝武獲得蜜蜂培訓班的結業證書。譚華祥 攝

  將“甜蜜工程”進行到底

  儘管楊朝武在送蜜路途上不敢摔跤,但在養蜂道路上,卻栽過不少跟頭。

  2014年,楊朝武種了一些烤煙,沒有經驗的他,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打理烤煙上,沒成想,一群山裏的野蜂因為“爭地盤”,把楊朝武養的蜜蜂咬死了7、8群,還將蜜蜂採集的蜜糖吃光抹盡,這讓楊朝武損失了近萬元。

  在烤煙田裏辛苦了一季,算是白忙活了,楊朝武和妻子再不甘心,第二年,兩口子放棄了種烤煙,全心守著蜂箱,守著蜜糖。

  熬過了野蜂侵擾,卻沒有躲過天降寒霜,2017開始,楊朝武開始大規模養蜂。冬季來臨,陡然下降的氣溫,又給了脆弱的蜂群一次重磅打擊,4桶蜜蜂被寒流凍死,但這次,政府的撐腰,讓楊朝武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原來,當地政府為了扶持貧困戶産業脫貧,給貧困戶的産業買了保險,貧困戶們不掏一分錢,就能規避風險。楊朝武的蜜蜂群遭受寒流,第二天保險公司就來統計損失,一週內,就將損失費2000元交到了楊朝武手裏。

  政府的扶持,給楊朝武吃了一個“定心丸”,於是,他決定再次擴大養蜂規模,但苦於拿不出本錢,這時,政府又為養蜂産業提供了進一步的政策支持,650元一群蜜蜂,養蜂戶拿50元,政府補助600元,楊朝武一口氣買了20群。

  隨著養蜂規模的擴大,楊朝武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支撐,於是,他去縣上參加政府組織的養蜂培訓班。“我學習了如何餵養蜜蜂、藥物祛除害蟲、鑒別花粉是否有毒,專家教了我好多東西,現在養蜂更有信心了。”

  養蜂,一年到頭都要忙碌,尤其是4——6月份,分蜂、打掃、管理等一系列瑣事讓楊朝武夫婦起早貪黑地操勞,也正是他們的堅持和勤勞,讓日子像蜂蜜一樣越來越甜,他們對蜂蜜品質的執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讓這座深山裏的“甜蜜工廠”向四面八方散發著醇香。

  山裏的雨和夜來的快,楊朝武兩口子拾掇好蜂桶後,站在屋檐下聊天,楊朝武悄悄對妻子説:“搬下去了,這深山養蜂還是要繼續的。”妻子“嗯”了一聲,兩口子一起笑了,笑得很甜。

編輯: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