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每年從畜禽糞污裏“掘金”230億元
重慶日報  2018-05-31 18:15:15

  原標題:糞污也能變成寶 重慶每年從畜禽糞污裏“掘金”230億元

  “糞污不過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我們這裡的豬糞,可‘香’著呢!”近日,重慶日報記者來到榮昌區雙河街道採訪時,重慶日泉農牧有限公司總經理尹平安頗為自豪地介紹,“我們公司採用循環生態養殖模式,讓原本臭氣熏天的糞污變成寶貝,每年可在糞污裏掘金1000多萬元。”

  該公司日常存欄2萬頭生豬,每天要産生240噸糞污,經特殊處理後,豬糞固體部分變成價值不菲的有機肥,液體部分沉澱後直接澆灌到了萬畝果木基地。

  近年來,隨著畜禽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畜禽糞污成為了農業面源污染的禍首。像重慶日泉農牧有限公司這樣推進畜禽糞污綠色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已成為重慶市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中的關鍵一環。

  去年,全市有4600萬噸畜禽糞污變廢為寶,産生經濟效益約230億元。

  全市每年産生畜禽糞污約5871萬噸

  重慶是國家現代畜牧業示範區,國家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全市年出欄生豬、牛、羊、家禽分別為2000萬頭、74萬頭、329萬隻、2.5億隻左右,每年大約産生糞污5871萬噸,相當於2300萬頭生豬當量産生的糞污。

  不過,因為部分養殖場具有“低、小、散”的特點,集約化程度低,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程度較低,存在糞污直排漏排現象。

  “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不高,給養殖總量與環境容量、畜牧業與種植業結合、廢棄物治理與資源化利用、面源污染和長江生態保護等提出了新的挑戰。”市農委副主任劉保國介紹,“前年,中央環保督察幫助重慶市查擺了這一問題。去年,全市完成了1093家養殖場關閉搬遷和81萬生豬當量整治任務,加大了畜禽糞污的有效處理和綜合利用。”

  據了解,重慶市現有農用地中,可用於消納糞污的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等有8000萬畝。如何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改善農村居民生産生活環境及土壤地力,進而治理好農業面源污染?

  “當務之急就是抓好資源的利用。”市農委畜牧業發展處副處長向品居介紹,一方面,重慶市首先應尊重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功能,從“供”和“需”兩方面著手,摸清基礎信息、規模標準、綜合處理能力、處理模式、消納狀況這五張“底牌”。另一方面,要科學劃定養殖區域,算好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這本賬。禁養區劃定“忌”盲目擴大,適養區規劃要突出一個“優”字。

  “從區域佈局上講,主城區要逐步退出,渝西片區是緩衝區、承接區,渝東南、渝東北是重點引導發展區。”向品居介紹,從産業佈局上講,生豬以穩為主,重點發展榮昌豬等優良品種,鼓勵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産,年出欄穩定在2000萬頭;草食牲畜以擴為主,重點在渝東北、渝東南等草資源豐富的地區,走種草養畜的生態養殖之路;禽蜂效益高,要以特為主,可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産業選項大力扶持,以此調整優化重慶市畜牧産業結構。

  糞污變廢為寶形成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重慶日泉農牧有限公司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高技術、高起點、高標準生豬養殖龍頭企業,年出欄生豬15萬頭,有存欄能繁母豬6000頭。每年,這裡要産生糞污約28.9萬噸,如何處理?

  “生豬住兩層樓房?”重慶日報記者帶著疑惑參觀該公司養殖場時發現,這裡的豬舍非常特別,樓上是生豬的臥室,樓下是有機肥生産車間,中間以全漏縫地板相隔。

  原來,該公司為了糞污資源化處理,採取了高位漏縫的異位發酵床模式及幹清糞處理模式。異位發酵床模式即:豬糞尿通過漏縫板落入下層,鋪設的木糠等墊料上進行消納降解。幹清糞處理模式則是糞污固液分離後,固體部分加工成有機肥料,液體部分被抽到一個高位蓄水池儲存發酵,産生的沼氣用於發電,沼液再通過管網或運輸車灌溉到周邊的果桑、葡萄、藍莓等基地裏。

  該公司總經理尹平安對重慶日報記者算了一筆賬——僅計算公司流轉的5000畝土地消納這種有機肥,每噸有機肥按售價600元至800元計,這樣的變廢為寶,每年就可以為公司節約1000多萬元。

  長壽區葛蘭鎮是養雞大鎮,散養戶和小型養殖場很多,曾有畜禽糞污亂排亂倒現象。全鎮600萬隻蛋雞每年排雞糞達32.85萬噸,如果處理不當,會對當地的水、土壤和空氣帶來毀滅性影響。

  為此,長壽區政府主動扶持有機肥加工,鼓勵和引導有機肥生産企業與養殖場(戶)簽訂糞污每日收運合同。同時出臺政策,對新建、改擴建儲存池和購置收集箱的養殖戶分別給予每立方米150元、75元和1500元的補貼,企業購買專業車輛每輛補貼3萬元,企業利用區內畜禽糞污生産有機肥每噸補貼100元,應用推廣1噸有機肥補貼200元。

  長壽益豐生物肥有限公司每年處理本地雞糞可達6萬噸,生産有機肥2.5萬噸,創産值1500萬元。這些有機肥被賣往當地柑橘、西瓜等水果基地,打通了養殖和種植的生態循環鏈。

  近年來,在畜禽糞污處理及資源化利用中,重慶市逐漸應用推廣了“固體糞便好氧堆肥利用”“糞水肥料化利用”“糞污全量收集還田利用”“糞便墊料利用”“異位發酵床”“糞污專業化能源利用”等技術模式,全市已建立沼氣工程4560處,農村用沼氣農戶158.69萬戶,形成了豬-沼-菜、豬-沼-果、稻-魚-鰍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2017年,全市糞污變廢為寶産生的經濟收入達230億元。

  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面臨的制約因素

  在黔江區中塘鄉中塘村,有一家年出欄3000頭的生豬養殖企業。就在該公司附近,有一個3000畝獼猴桃種植基地。但是,在養殖企業提出免費向種植基地提供沼液時,種植基地老闆拒絕了。

  對方給出的原因是,該公司打造的是有機水果,擔心沼液重金屬超標,影響水果品質,因此,他們寧願花高價錢從其它地方買肥料。

  “重慶市要全面實現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還面臨不少實際困難,任重道遠。”市畜牧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王永康説,目前,重慶市種養結合不緊密,隨著規模養殖加快發展,傳統散養戶逐步退出,養殖與種植分離成兩個主體,客觀上隔絕了糞水還田的通道。同時,與常規能源、化肥生産等相比,沼氣發電、生物天然氣、有機肥配套政策明顯不足,這些都制約了養殖糞污資源化、能源化利用的發展。

  從全市的典型案例來看,可借鑒長壽等地出臺有機肥獎補等政策的做法,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共治,著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培育壯大多種類型的糞污處理社會化服務組織;養殖大縣、散養密集區域要借助國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實施、綠色示範縣創建等契機,用3至5年時間,跨區域建設3至5個大型有機肥廠或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形成畜禽糞污處理全産業鏈,讓資源變成資本;果菜茶種植大縣(區)要整合資源,積極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計劃,走“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的種養結合循環發展道路,實現變廢為寶。

編輯: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