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一個黑色的雙肩包,拉開拉鏈首先看到的是《重慶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知識問答》,往下翻還有《黨政資料彙編》《黨支部工作使用方法與規程》《重慶市衛生計生幫扶集團駐鄉工作隊第一書記工作日誌》,這些都是重慶市衛生計生委扶貧集團駐黔江區金溪鎮長春村第一書記田傑進村入戶的“標配”。
“因為每次下村回來,騎著車,別人看著我總是背著包,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被駐村戰友和村民戲稱為‘背包哥’。”談起“背包哥”稱呼的來源,田傑面帶微笑,並用雙手拉了下雙肩包的帶子,表達著對“戰友”的感激。
田傑背著背包走村入戶其實是一個“意外”,田傑最初並沒有背包。
2018年1月27日,長春村零下3度左右,路面結著厚厚的一層冰,天上下著很大的雪。田傑要去走訪該村1組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屠奎一家人,了解他們2018年産業發展計劃和思路想法。
田傑上身穿著厚厚的黑色防寒服,兩隻腿上綁著軍綠色的摩托車防寒護具,穿著一雙沾滿泥土的登山鞋。因為結冰,田傑慢慢騎著摩托車到了敬老院。從敬老院到屠奎家那段社公路,約有500米的泥巴路,上坡有點陡,摩托車根本上不去。田傑只好將工作日誌筆記本和相關資料拿在手上往貧困戶家趕。走出大約有50米之後,到了最陡的位置,田傑一不小心滑倒了,萬幸的是沒有受傷。
“等一下,田書記,這裡有跟竹棍,你拄著走。”依靠過路的村民焦永容送來的竹棍,田傑左手夾著工作日誌本和資料,右手柱著竹棍,花了約15分鐘,才安全地去到了屠奎家。為了方便在各種天氣進村入戶,田傑才買了背包。
田傑的背包,背著的是第一書記的責任,裝滿的是實實在在為民辦實事的決心。書包也像是田傑的兄弟,陪著他在長春村紮根、發芽、成長。
腳上的泥土多了 離村民的心就近了
從包裏取出工作日誌,隨意翻開一頁寫著:“5.20,早晨6:00—8:30,到租的地裏去幹農活,主要是給四季豆除草,給玉米施肥……”田傑回想起了剛來長春村的時候,由於不熟悉該村的事務,讓他對工作無從下手,一時間難住了這個80後的小夥子。田傑深知,不摸清民情,不“問診把脈”,就不能“對症下藥”。田傑便在最短的時間內走訪遍了村裏的老黨員、老村幹部、致富能手、貧困戶、邊緣戶等。
“你又不是農民,怎麼會知道我們的難處。”説這話的是52歲的任安章,任安章一家是長春村典型的因學致貧的貧困戶。“是呀,我連基本的農事都不知道,怎麼會和他們交上朋友呢?怎麼可能縮小雙方的距離?”田傑明白了,這回他要把自己徹底變成一位農民。
2018年2月25日,田傑自掏腰包500元,從任安章手裏租來的一畝地,種下了60斤土豆。因不熟悉栽種方法,田傑雇請了貧困戶播種、耕地、收割,並和他們一道在田間地頭揮汗如雨。
“田書記租我們的地,買我們的種子,請我們耕種,不僅增加了我們的收入,每天還給我們講一些政策和故事,鼓勵我們要有信心。”給田傑玉米施肥的任安章充滿感激地説。“他其實是變相地扶持我們,像他這樣的幹部我們都非常歡迎。”在一旁除草的任安章的妻子説道。
“拜群眾為師,向群眾學習,密切幹群關係。”田傑通過租一畝地來種植,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現在,田傑的地裏,已經産出了400斤的新土豆,套種的四季豆苗、包谷秧也綠油油的,充滿生機,就像貧困戶的新生一樣。不但如此,如今長春村從1組到5組,田傑能説出這是誰家的房子,誰家的孩子,誰家的地……村民的讚揚聲也是不絕於耳,貧困戶任安章直誇他像“第二個雷鋒”。
“我不是來走形式的”
在對5戶未脫貧貧困戶的一次次走訪中,田傑聽到不少“你們這又是來走個形式?”之類的話,村民的不信任,讓田傑暗下決心:“我要用行動證明我不是來走形式的!”
2017年10月18日,這條出現在“長春村共同富裕群”的信息,引起了田傑的注意。發信息的是長春村的村民王華勝,信息中還有一張照片,照片中王華勝眉頭緊鎖,抱著正在哭鬧的女兒陳夢琪,一臉無助。
原來,只有一歲半的陳夢琪同媽媽和婆婆住在長春村1組,父親陳國洪長年在新疆建築工地上做零工,媽媽王華勝也患有精神分裂症,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比較艱難。在陳夢琪出生僅4個月時,被確診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一年來治病花去了8萬多元,長期的治療費用讓這個家再次陷入困境。“這樣下去,不是辦法。”田傑心情異常沉重,隨即向重醫附一院領導報告了這一情況。當天晚上,重醫附一院領導班子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向這一家人伸出援手。
10月19日,重醫附一院派出一輛救護車,趕往長春村,把陳夢琪和其他3名村民一同接到醫院進行治療。經過檢查,陳夢琪患有先心病動脈導管未閉,重度發育不良,並引發反復的肺部感染。“有手術指徵,先治療感染,再實施手術。”專家會診後,給出了治療方案。
11月23日,陳夢琪的身體各項指標達到手術要求。該院胸心科主任吳慶琛主刀,對陳夢琪實施了動脈導管未閉結紮術。手術非常成功。
12月2日,醫生告訴陳國洪、王華勝夫婦,孩子可以出院了。
“我們來是幹事的,覺得責任在那裏,就會發自內心去做事情,把事情做好。”田傑聯繫重醫附一院,組織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專家到金溪鎮義診,義診病人達130余人次。當地居民知道重醫附一院的專家教授來義診,有的從幾十公里以外的偏遠鄉鎮,“組團式”坐車四五十分鐘趕過來請求專家診治。(文 傳飛 編輯 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