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冉秀清,重慶市雲陽縣高新村人,生於1971年6月,200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是一名基層的婦聯主席,是一名巾幗創業者,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村勞動婦女。近日,冉秀清帶領堰坪鄉高新村的農婦在菊花基地種植菊花苗。
冉秀清(右一)帶領農婦種植菊花苗
引種杭白菊 品質超過原産地
冉秀清種植菊花近10年,她自學菊花種植和加工技術,帶領農婦積極發展特色産業,引種杭白菊,品質超過原産地,開發出了菊花茶、菊花枕頭、菊花蜂蜜、菊花香皂和菊花酒等系列産品,已成為“天生雲陽”特色農産品重要組成部分,並通過廣東茶商走向泰國、越南等國際市場。
2014年,冉秀清被“重慶市評為十大農民女狀元”,2017年被評為”全國城鄉婦女崗位建功標兵“。冉秀清種植加工菊花是一把好手,還帶領一幫農婦、留守老人在菊花裏“淘金”,發展出一條菊花産業鏈,産品遠銷國內外,當地人親切地稱她為“花將軍”。
自創“斷尖技術” 菊花畝産增加幾十斤
冉秀清的老家在堰坪鄉,歷來有種植菊花的習慣。但由於品種不好,再加上設備有限,當地的菊花附加值不高,甚至賣不出去。
2009年,冉秀清打工回鄉,決定發展菊花産業。考察調研之後,她認為,周邊的土質和氣候更適合種植杭白菊。於是,2011年,她投資20萬元,率先種植了杭白菊500多畝。
冉在菊(左一)在菊花園裏和農婦們一起去除雜草
不過,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畢竟和浙江不同,種植技術不能照搬。
堰坪鄉屬於高山深丘,平均海拔600米,最高海拔1000米。她的方法是:坡地,每畝種4500株種苗;平地,每畝栽種3500株種苗。另外,她還摸索出一種“斷尖技術”——在種苗長到五六公分長時,就把它拔出、斷尖,用多菌靈浸泡,再栽種。
“其他種植戶都是在移栽種苗後,等種苗存活了再斷尖。我們斷得更早。這樣的好處是,種苗粗壯抗風,發芽更多,畝産會增加幾十斤。”她説。
靠殺青的絕活兒 PK掉原産地産品
沒有加工設備,是過去堰坪鄉菊花産業發展不順的重要原因。為此,冉秀清東拼西湊了20多萬元,建起了加工房。
殺青,是冉秀清的絕活兒。
“我們的殺青臺是專門找人定制的,而不是像其他人的流水線産品。”冉秀清説,流水線産品用電,火攻無法調節;她自製的殺青臺用煤和柴火,火攻可大可小。火攻時,她總會時刻盯著蒸汽大小。蒸汽一大,菊花就殺熟,就得趕緊從殺青臺上拿出來,片刻耽擱不得——這才能保證殺得好,成色更佳。
“採摘下來的鮮花,當天就得殺青,否則會變色,影響品質。”冉秀清説,殺青要“一天一晚”,有時候為了殺青,她整夜都不合眼。
有了這項絕活兒,冉秀清的産品很快不愁銷路。某廣東茶商認為,冉秀清的産品比原産地浙江的産品更好,於是,這位茶商每年都會從她這裡採購25噸菊花産品。
“菊花軍”不斷壯大 形成千畝菊花種植基地
菊花種植的勞動強度不太大,適合婦女、老人參與。從2011年開始,冉秀清就組織高新村及周邊村社的留守婦女、老人成立了雲陽縣鑫燾菊花種植專業合作社。
為了降低村民的種植風險,她為村民免費提供菊花種苗,傳授種植技術,菊花采收後,她全部收購統一殺青。
冉秀清(中)帶領農婦們包裝菊花
合作社採取“團隊+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統一技術指導、品質標準、生産採購、對外宣傳和品牌銷售。如今,她的菊花産品遠銷廣東、海南、江西、浙江、上海、北京等地。
“花將軍”挂帥,“菊花軍”越來越壯大。如今,冉秀清走出堰坪鄉,在龍角鎮欄坪村又發展了500多畝菊花。兩個生産基地的年産值總額已達到1200多萬元。
隨著當地旅遊業的興旺,冉秀清又發現了商機,她把菊花産品作為地方特産,在各旅遊景區的特色銷售店裏展示和銷售,還在雲陽龍缸景區沿途,建起700多畝的菊花谷和一個大型菊花産品展廳。遊客不僅可以遊菊花谷,還可親手採摘菊花,品嘗菊花茶、菊花宴、菊花酒,購買菊花盆景等,這已經成為菊花産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生命不息,創新不止”,冉秀清經常用這句話來勉勵自己,作為一名共産黨員行動的準則。(文/圖 劉興敏 編輯 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