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九龍坡區:非遺文化讓留學生癡迷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7-09 18:25:57

(急稿)(無邊欄)【CRI專稿 摘要】重慶九龍坡區:非遺文化讓留學生癡迷 【山城故事】法曼:愛上中國非遺文化的留學生

九龍坡主題文化周現場 陳昕 攝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報道(宋劍):7月8日至7月9日,2018重慶與世界嘉年華迎來九龍坡主題周。在位於嘉州商圈的嘉年華主會場,熱情好客的九龍坡區集中展出了面塑、摺紙、中國結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吸引了不少市民現場觀摩,並親自體驗製作,感受非遺帶來的樂趣。

(急稿)(無邊欄)【CRI專稿 摘要】重慶九龍坡區:非遺文化讓留學生癡迷 【山城故事】法曼:愛上中國非遺文化的留學生

留學生現場觀摩中國結製作 陳昕 攝

  8日早上,一批來自墨西哥、老撾、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家的留學生來到了活動現場,他們都是第一次接觸到九龍坡非遺文化,大家對此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並跟著幾位九龍坡非遺傳承人現場學習製作起來。

(急稿)(無邊欄)【CRI專稿 摘要】重慶九龍坡區:非遺文化讓留學生癡迷 【山城故事】法曼:愛上中國非遺文化的留學生

法曼拍照留影 陳昕 攝

  20歲的法曼是巴基斯坦人,因為酷愛中國文化,六個月前他來到了重慶,成為了重慶科技學院石油工程專業大一的學生,活動現場,他被九龍坡的文化氣息所吸引,不時用手機記錄著現場的一切。

(急稿)(無邊欄)【CRI專稿 摘要】重慶九龍坡區:非遺文化讓留學生癡迷 【山城故事】法曼:愛上中國非遺文化的留學生

法曼(左)現場學習製作熊貓面塑 陳昕 攝

  在重慶面塑代表性傳承人譚先華的指導下,法曼現場學習起了面塑的製作。“難以置信,這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法曼説,在他的印象裏,麵粉只是眾多食材的一種,現在才知道,原來用麵粉還能做出這麼多精美的小玩偶。在譚先華的指導下,法曼用了約20分鐘的時間,完成了熊貓面塑的製作。

(急稿)(無邊欄)【CRI專稿 摘要】重慶九龍坡區:非遺文化讓留學生癡迷 【山城故事】法曼:愛上中國非遺文化的留學生

法曼(左)跟隨黃鋼學習摺紙 陳昕 攝

  九龍坡非遺傳承人、摺紙藝術家黃鋼現場用手和紙張,折出了形態各異的紙工藝品,這讓法曼驚嘆不已。法曼説,一張張普普通通的紙張,在大師的手下完成了神奇的“變身”,小手藝才見真功夫,讓人佩服。

(急稿)(無邊欄)【CRI專稿 摘要】重慶九龍坡區:非遺文化讓留學生癡迷 【山城故事】法曼:愛上中國非遺文化的留學生

法曼展示已經折好的小狗 陳昕 攝

  有了非遺大師黃鋼的現場教學,法曼也親手體驗了一把摺紙的樂趣,在黃鋼的配合下,法曼用了15分鐘,折出了一隻小狗。“今年是中國十二生肖裏的狗年,折一隻小狗,希望在狗年剩餘的日子裏,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法曼説。

(急稿)(無邊欄)【CRI專稿 摘要】重慶九龍坡區:非遺文化讓留學生癡迷 【山城故事】法曼:愛上中國非遺文化的留學生

法曼(右)現場製作古錢幣 陳昕 攝

  “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的一個側面。”聽著中國結藝術家江信娟對中國結的一番細緻的講解,法曼對中國結所表達的寓意充滿了好奇。在現場,他在江信娟的指導下,親手製作了一個古錢幣。在他心中,還有個小心思,他説,今後一定還會再嘗試,要用這種形式做一個定情信物送給女友。

(急稿)(無邊欄)【CRI專稿 摘要】重慶九龍坡區:非遺文化讓留學生癡迷 【山城故事】法曼:愛上中國非遺文化的留學生

法曼(右一)觀賞九龍坡攝影展 陳昕 攝

  在嘉年華現場的九龍坡攝影展上,法曼在一副名為《九龍生態城》的圖片面前停下了腳步。“這真的太美了,住在這裡的人們都不用走太遠,就可以近距離感受親近大自然。”法曼説,九龍坡攝影展墻展出的每一副圖片,都有該區域以前和現在模樣的對比,從中不難看出這些年九龍坡的變化驚人,有機會一定要去實地感受。

編輯:朱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