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設置1.6萬餘名河長 實現河庫“一河一長”全覆蓋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7-15 17:29:57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報道(高爽):7月13日下午,重慶全市防汛抗旱暨河長制工作電視電話會在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召開,對重慶市防汛抗旱和河長制工作情況進行了通報。

  據介紹,從2017年7月以來,重慶市已設立四級河長、三級雙總河長共計16611名,組建運行市、區縣、街鎮三級河長辦1060個,實現了河庫“一河一長”全覆蓋。此外,重慶市河長制信息化平臺已經全面上線運行,目前各區縣、鄉鎮、村社河長已全部使用“重慶河長制”APP履行巡河職責,同時在線人數最多達5000余人。市委書記陳敏爾、市長唐良智親任總河長,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主要領導及所有市委常委、市政府各位副市長擔任市級河長。萬州、江北、沙坪壩、北碚、江津、合川、永川、銅梁、梁平、開州、城口、墊江、秀山、雲陽、酉陽15個區縣對照調整了區縣級河長。一年來,重慶市各級河長認真履職,市、區縣、鎮街、村(社區)四級河長總計巡河58萬餘人次,即全市平均每天都有近1600名河長巡河。同時,重慶市對轄區河流進行全面“體檢”,已為3800余條(段)河流編制完成一河一策、一河一檔。涪陵、南川等地還設立河道警長,奉節、北碚等地設立河道督導長,合川全市首位民間河長還獲評全國“綠色衛士”。 

  據了解,去年7月以來,市級河長巡河27人次,區縣級河長巡河1700余人次,鄉鎮級河長巡河3萬餘人次。24個市級責任單位齊抓共管,合力推進非法碼頭治理、黑臭水體整治、消落區治理以及非法採砂打擊。同時,開展“清河一號”行動,清理河岸垃圾約12萬噸,打撈河面漂浮物約9萬噸,處理非法排污案件400余件。各區縣紛紛推進跨區域治水,其中,梁平、墊江、長壽在龍溪河,永川、江津在臨江河,南川、武隆、涪陵在大溪河等重點污染河流開展了跨區域聯防聯治。此外,重慶市還開展了“清河一號”行動,清理河岸垃圾約12萬噸,打撈河面漂浮物約9萬噸,處理非法排污案件400余件。“重慶河長制”公眾微信號發佈“智慧河長系統方案”完成專家諮詢,區縣、鄉鎮、村社河長全部使用APP巡河。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跨省、區縣界斷面水質監測方案編制完成,合川、永川、大足等區縣已開始監測並用於考核。在水環境方面,2017年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為優,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總體安全。與此同時,118個非法碼頭全面完成整改,城市建成區31段黑臭水體黑臭現象基本消除,河道非法採砂形勢得到扭轉。此外,璧山區璧南河還獲得全國“最美家鄉河”獎,萬盛經開區結合河流綜合整治建成魚子崗休閒度假區等6個生態主題景點,銅梁區巴川河從Ⅴ類水質提升為較為穩定的Ⅲ類水質。 

  據介紹,今年以來,重慶全市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近1成,洪澇災害與常年同期相比略偏重。受災人口、農作物受災面積、房屋倒塌、直接經濟總損失、水利設施損失分別為去年同期的47%、51%、32%、60%、45%,為近5年同期均值的36%、6%、4%、39%、34%。截至目前,重慶市合川、潼南、銅梁、沙坪壩、渝中、北碚、江北、兩江新區等區縣提前轉移受洪水威脅群眾近10萬人,將災害損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 

  進入汛期以來,市防指堅持汛期24小時防汛抗旱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與應急、安監、氣象、水利、國土房管、城管、海事等部門召開聯合會商會15次,提前發出重要水雨情通報24期、預警短信3萬餘條次,發佈暴雨洪水Ⅱ級、Ⅲ級預警信息各1次,啟動防汛Ⅲ級、Ⅳ級應急響應各1次。因災傷亡人數、直接經濟總損失、水利設施損失等均創近年同期最低,其中35個區縣利用已建成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共計發佈預警314次,累計轉移人員998人、避免傷亡219人,全市未發生山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此外,在迎戰此次長江、嘉陵江、涪江大洪水中,市防指提前2天發佈防汛Ⅱ級預警信息,並啟動防汛Ⅲ級應急響應,派出9個工作組赴沿江區縣幫助督導搶險救災。 

  會議要求,各級各部門要始終繃緊防災減災救災這根弦,對責任不到位、不擔當、敷衍塞責、延誤抗災救災的,要嚴肅執紀問責。同時做好預報預警工作,要求水利、氣象、國土、應急等部門要強化信息共享和聯合會商,加強與周邊省市的聯動,充分運用大數據智慧化等手段,提升預報精準度、預見期和預警信息發佈的及時性,努力實現氣象預報精準度超90%、大江大河預報精度達優良以上、中小河流預報誤差不超過0.5米,確保預警信息第一時間送達“最後一公里”、傳遞到千家萬戶。 

  在提升應急處置能力方面,要進一步完善軍地搶險救災機制,充分發揮部隊在抗洪搶險和抗旱減災中的重要作用。一旦發生險情災情,要有效開展救濟救助和衛生防疫等工作,妥善安排受災群眾生産生活,確保受災群眾有衣穿、有飯吃、有房住、有乾淨水喝、有病能及時醫治,並迅速組織做好災後恢復重建工作。 

  會議還指出,要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在確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加強蓄水保水,為後期抗旱提供水源。一旦出現早情,要通過應急送水等方式,千方百計保障城鄉居民生産生活用水安全,最大程度地滿足工農業生産和生態用水需求。 

編輯: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