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大學學生會社會實踐團:感受扎染魅力 煥發非遺活力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7-25 18:08:37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近日,重慶大學學生會社會實踐團巍山分隊前往位於雲南省大理市巍山縣的興巍民族工藝廠,走進扎染的繽紛世界。實踐團成員與扎染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熊文傑及其家人展開深入的交流,並就工藝廠現存的困境和問題提出了解決思路和方法。

無邊欄【科教 圖文】重慶大學學生會社會實踐團:感受扎染魅力【內容頁標題】重慶大學學生會社會實踐團:感受扎染魅力 煥發非遺活力

設計師在製圖

  實踐團成員跟隨熊文傑的女兒熊天艷參觀了工藝廠的車間和完整的生産流程。熊天艷向實踐團介紹了扎染工藝的技藝流程,一件成熟的扎染作品要經過設計樣稿、製版、印花、扎花、退漿、染色、拆線、漂洗、整檢等複雜的工序才能面世。其中,扎花和染色是最為複雜的工序。“我們目前有純手工扎花和機械人工結合兩種扎花方式,半機械半人工方法已在十年前申請專利,並應用於提速生産。”熊天艷説。

  大部分實踐團成員是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扎染工藝品,感覺十分新奇,他們紛紛稱讚精妙的工藝。實踐隊隊員鄒疏雨説:“當我看到扎染人憑藉著精良的手藝,把一堆普普通通甚至在巍山土地上隨處可見的原材料,一步一步加工製作,通過複雜的捆紮技法和和多種染色技術,變成精美絕倫的工藝品時,那種驚訝和佩服是語言難以描述的。”

無邊欄【科教 圖文】重慶大學學生會社會實踐團:感受扎染魅力【內容頁標題】重慶大學學生會社會實踐團:感受扎染魅力 煥發非遺活力

工人對布匹進行染色

  熊文傑的妻子郭麗珍在工藝廠裏做出納、銷售、協調等工作。“在這裡每個人就像是一塊磚,哪需要往哪搬,我們並沒有固定的職務。因為整個過程幾乎都是純手工製作的,技術的含金量較高,每一環節的工人都是全身心投入其中。”郭麗珍説,廠裏所有的員工都是全能型,熟練每一道工序的操作。

  實踐團成員了解到,1994年,熊文傑郭麗珍夫婦辭去了大理扎染廠的工作,回到巍山建立了興巍民族工藝廠,這是巍山縣第一傢俬營企業,熊文傑説:“我給它取名‘興巍’寓意為振興巍山,因為扎染是巍山的優秀傳統工藝,應該由我們巍山人來發揚光大。”

無邊欄【科教 圖文】重慶大學學生會社會實踐團:感受扎染魅力【內容頁標題】重慶大學學生會社會實踐團:感受扎染魅力 煥發非遺活力

工人晾曬染色後的布匹

  目前,興巍民族工藝廠裏有57個員工,為當地百姓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除此之外,工廠還在巍山縣內其他三個村落設置了扎花工作點,定期給村民提供工作機會併發放報酬。同時,為了充分利用農村的剩餘勞動力,鼓勵村民居家就業,工廠還會提供一些技能型的培訓。

  據悉,熊文傑也是巍山縣的政協委員,他説,扎染這項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了巍山的名片,為旅遊文化增色不少。“扎染是我們巍山人的文化根源之一,我們高度自信並有責任和義務使它發展得更加長遠。”熊文傑表示,自己作為扎染傳承人,一直致力於宣傳其魅力,精湛其技藝,並以提供就業崗位、開展技能培訓等方式,努力帶動當地村民一起致富。

無邊欄【科教 圖文】重慶大學學生會社會實踐團:感受扎染魅力【內容頁標題】重慶大學學生會社會實踐團:感受扎染魅力 煥發非遺活力

工人對染色完成後的布匹進行拆線

  通過聆聽熊文傑一家人的故事,實踐團成員對工藝廠建廠的歷史、扎染技術的沿革、發展的機遇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時也知曉了興巍民族工藝廠在經營方面面臨的一些問題。“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主要還是人才外流,我們的員工都是在這裡工作了一二十年的‘老人’了,幾乎沒有年輕人才有意願做扎染。”熊文傑説,缺乏新鮮血液的工藝廠只能通過創新工藝來緊跟市場潮流,“但是時尚風向轉變得太快了,我們時常跟不上。我們其實很希望有年輕人來加入我們,他們的新思維也許更加符合這個時代的審美。”

無邊欄【科教 圖文】重慶大學學生會社會實踐團:感受扎染魅力【內容頁標題】重慶大學學生會社會實踐團:感受扎染魅力 煥發非遺活力

工人在縫紉扎線

  據此,實踐團成員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希望工藝廠在已有花樣的基礎上,加入一些新的時尚元素,比如印染火烈鳥等當下流行的圖案,並製作扎染如粉紅頑皮豹等受歡迎的卡通玩偶,這樣更能突破老式的桎梏,走在流行的前沿。此外,實踐團成員提出,可以利用新媒體擴大宣傳實現廣告效果。實踐團成員還為扎染工藝品拍攝了多樣的靜物寫真和紀錄片,為工藝廠設計了宣傳海報和手冊。

  扎染這一項傳統工藝,凝聚著千年來巍山人民的智慧、勤勞和創造力。實踐隊隊員王森説:“扎染歷時上千年,傳承至今綿延不絕,歷久彌新。扎染的傳承人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加以現代化改進,推陳出新,讓扎染這種傳統工藝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令人感動。”(文/圖 李世倩 左崚倩 編輯 高爽)

 

編輯: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