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大學學生會“三下鄉”社會實踐:文化振興鄉村 青春助力扶貧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8-01 18:40:42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近期,重慶大學學生會以“鄉村振興青春夢,扶貧攻堅正當時”為主題,組建了“精準扶貧社會實踐團”,基於文化扶貧的思路,深入雲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和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聆聽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故事與保護現狀,深入觀察和調研兩個地區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的成果與存在的問題,並用實際行動推進文化反哺經濟建設,以期最終實現鄉村經濟文化雙贏共通的良性循環。

  聆聽傳承故事 重煥非遺活力

  實踐團24名成員分為兩個隊,對巍山、秀山的4項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現狀進行了實地調研,其中包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彝族打歌、苗族苗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木雕建築工藝和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扎染工藝。

【科教 標題摘要】重慶大學學生會“三下鄉”社會實踐助力文化扶貧【內容頁標題】重慶大學學生會“三下鄉”社會實踐:文化振興鄉村 青春助力扶貧

實踐團巍山分隊成員參觀扎染工藝

【科教 標題摘要】重慶大學學生會“三下鄉”社會實踐助力文化扶貧【內容頁標題】重慶大學學生會“三下鄉”社會實踐:文化振興鄉村 青春助力扶貧

苗族苗繡工藝

  實踐團通過組織座談會、參觀文化館、走訪傳承人等諸多方式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現狀,用文字、音頻、視頻等方式記錄下郭建榮(彝族打歌)、羅家靖(木雕建築)等傳承人數十年如一日堅守非遺傳承,開拓創新為非遺注入生機的動人故事,傳播傳統文化精粹,讓更多人支持和參與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在作為學習者的同時,實踐團成員也用大學生的新思路,為非遺的進一步發展建言獻策。在調研過苗繡工藝産業,進一步了解“苗王節”旅遊産業後,實踐團為苗寨帶去了一批原創新穎的苗繡設計創意,並提出通過建立校地長期聯繫等方式進一步促進苗繡非遺文化的發展。

 探尋發展之路 助力脫貧致富

  實踐團分別前往巍山縣東蓮花村和秀山縣富裕村調研學習脫貧致富經驗,並隨後前往巍山縣啄木郎村和秀山縣民族村了解扶貧攻堅的落實情況,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因地制宜為當地扶貧工作提供思路。

  實踐團在巍山縣東蓮花村通過與村長馬雲旺座談,走訪當地村民等方式了解到該村依據特色建築與民俗,發展旅遊文化産業,並使當地由茶馬古道發展出的馬幫文化得到延續和發展。在秀山縣富裕村,實踐團通過富裕村駐村第一書記趙茂興了解到,富裕村脫貧採用的是“長短結合”的方法,並採用了電商銷售的模式,短期脫貧産業是種植土豆、玉米等易耕作物,長期致富産業是種植核桃。

  在巍山縣的貧困村啄木郎村,實踐團發現該村存在著交通、畜牧等問題制約發展,向村委會提出建議:選擇村民出行需求最大的道路以及村莊與城鎮之間的道路率先完善;在目前統一管理的養殖小區中先做出經濟效益後再進行榜樣性宣傳……在秀山縣民族村,實踐團成員們希望可以幫助當地村民建立“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幫助村民走進互聯網的商業世界;並建議該村全面優化基礎設施建設,讓村民的鄉村旅遊業收入更上一個臺階,確保苗寨脫貧不返貧。

  扶志青年學生 關愛老人兒童

  在脫貧攻堅戰一線,實踐團不忘擔起扶貧“扶智扶志”責任,樹青年學生大志,播貧困兒童夢想,送留守老人溫暖。在巍山一中,實踐團組織了以“築夢青春,放飛理想”為主題的宣講活動,向中學生分享非遺尋訪過程中的所感所得,播撒非遺魅力,樹立其文化自信。同時,鼓勵中學生們樹立“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爭做“六有青年”,用自己的青春把家鄉建設得更加出彩。

【科教 標題摘要】重慶大學學生會“三下鄉”社會實踐助力文化扶貧【內容頁標題】重慶大學學生會“三下鄉”社會實踐:文化振興鄉村 青春助力扶貧

實踐團巍山分隊成員在巍山一中宣講

【科教 標題摘要】重慶大學學生會“三下鄉”社會實踐助力文化扶貧【內容頁標題】重慶大學學生會“三下鄉”社會實踐:文化振興鄉村 青春助力扶貧

實踐團秀山分隊成員教富裕村小朋友畫畫

【科教 標題摘要】重慶大學學生會“三下鄉”社會實踐助力文化扶貧【內容頁標題】重慶大學學生會“三下鄉”社會實踐:文化振興鄉村 青春助力扶貧

實踐團巍山分隊成員給貧困老人送糧油

  實踐團還前往秀山縣富裕村便民服務中心的農民田間學校看望當地貧困兒童,為他們送上學習用品,併為他們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美術課。在美術課輕鬆活潑的氛圍中,實踐團成員與小朋友親切交流,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種下彩色的夢想。在建檔立卡貧困村啄木郎村搬遷貧困戶家中,實踐團與村民深入交流,了解貧困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啄木郎村扶貧攻堅的落實情況,併為貧困老人送上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

  重慶大學學生會2018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助力文化扶貧的道路上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力量;在調研精準扶貧情況,尋找鄉村振興新思路方面提供了實踐經驗;在關注農村人口發展,傳遞青春正能量到扶貧一線的過程中展現了青年擔當。本次社會實踐中,實踐團成員同時扮演著學習者、宣傳員、實干家的三重角色,真正做到了服務社會,鍛鍊自我,為脫貧攻堅戰注入鮮活生機。(文/圖 李世倩 王泓璇 編輯 高爽)

編輯:朱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