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石柱六塘鄉侯德海:身體力行服務百姓數十載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8-17 17:55:27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報道:居住在涼風山上現年54歲的侯德海,是重慶石柱縣六塘鄉高龍村黨支部書記,侯德海從1983年退伍轉業回鄉至今整整35年,為了村集體的發展和老百姓的利益,在村委會和村黨支部崗位上卻整整工作了26年時間。如今兩鬢漸白的他猶如一位忠誠的老兵,無怨無悔堅守在海拔1500多米的涼風山這塊“高地”上。

  幫扶老弱病殘 他總是身體力行

  1983年10月,年僅19歲的侯德海懷揣數張沉甸甸的連隊嘉獎轉業回鄉。1983年12月,侯德海通過選舉當選石柱縣六塘鄉高龍村村委會主任,力求上進的他在22歲時跨進了黨組織的大門。

  “村上的事,群眾的事,就是他家裏的事。”談及侯德海的事情,村民們娓娓道來。

  高龍村風田組現年77歲的余紹英老人可謂命運多舛。2004年,余紹英的兒子因礦難去世,隨後兒媳離家出走,時年5歲的孫女和3歲的孫子便由余紹英夫婦撫養。2009年,不幸的命運又降臨到老人頭上,余紹英的丈夫突然身患重病離開人世。2012年,余紹英長期生病的小女兒又不幸去世。一連串的打擊讓老人身心疲憊,倍受煎熬。

  侯德海看在眼裏,急在心頭。每當老人有困難時,侯德海就為老人背柴送米。點點滴滴,猶如雪中送炭,侯德海一直盡力幫助著老人。

  2010年夏天,一場大雨過後,余紹英老人家房後的山體滑坡,數十噸泥石衝垮房后土墻,屋內瞬間一片狼藉。聞訊後侯德海當即組織全村黨員幹部和熱心村民義務突擊排險,他們用鋤頭挖,籮筐抬,整整用了五天時間才把屋內泥石清理乾淨,並把衝垮的墻壁修復起來。

  為了防止雨後泥石再坍塌,在侯德海帶領下,村組黨員和幹部又整整忙碌了一個星期時間,在余紹英屋後修築起一道26米長,2米高的兩層臺階,解除了老人住房的安全隱患。

  “侯支書是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支書,沒有他長期的熱心幫助 ,我也許早就不在人世了……”余紹英老人説道。數十年來,侯德海幫扶老弱病殘的事例不勝枚舉。

  為助村民脫貧 他捐出4.7萬元修路

  2012年之前,高龍村鹽井組因不通公路,村民們一直出行不便。為了讓鹽井組村民通上公路,2012年11月,侯德海決定將家裏多年積攢下來的辛苦錢用於公路建設。2.2公里公路,挖機費用需要9.4萬元,侯德海的朋友向朝洪被他的義舉深深感動,主動承擔起一半的修路費用,每人拿出了4.7萬元。僅幾天功夫,從高龍村瓦廠灣通往鹽井組的一條長2.2公里,寬5米的公路順利建成通車。

  鹽井組的公路通了,村民們笑開了顏。這條公路不僅解決了全組114個村民的安全出行,結束了祖祖輩輩以來肩挑背磨的歷史,同時帶動了村民發展經濟産業的熱潮。自此以後,鹽井組每年種植烤煙110畝,全組人均種植面積近1畝,比以前種植玉米每畝增收2000元以上。

  更讓村民感動的是,2014年夏天,高龍村鹽井組時年75歲的侯興貴老人在幹活時因患腦梗塞突然暈倒在地,得知消息後,侯德海當即安排兒子用自己家裏的麵包車送老人到縣醫院搶救,挽回了老人的生命。如今已79歲高齡的侯興貴老人説道:“要是不侯支書組織修好了這條公路,我的命也搶救不回來。”

  為村集體事業 他做到事必躬親

  為了村集體事業,侯德海事無巨細,事必躬親。2012年,高龍村衛生室修建時,從爭資立項到土地調整,侯德海費盡週折,還自掏腰包花錢將原本破爛不堪的木門換成了鋁合金門,讓整個醫務室煥然一新。

  2017年春,高龍村村委會修建文化廣場,為節省資金,他帶領村委一班人馬,親自安裝健身設施。高龍村涼風小學校三間教室屋頂的老瓦片因使用數十年,陳舊風化現象嚴重,下雨時屋頂經常漏雨,他想方設法為該小學換上了琉璃瓦,並給每間教室吊了頂,改變了教學環境,受到師生的交口稱讚。

  高龍村有兩個碎石生産企業,因生産設備設施落後,污染嚴重,村民與企業的關係一度緊張。侯德海多次與企業主交談,近年來,兩家企業都投入資金進行技改,增加了環保收塵設備,生産環境得到很好改善,村企關係也融洽了起來。

  而今,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侯德海義無反顧挑起重擔,帶領村民種植烤煙和發展中藥材産業,一路勇往直前。

  “他正直忠厚,堅持真理,是一個敢説直話的人,骨子裏時時滲透出一股軍人的氣魄……”涼風小學校長張均龍如是説。

  “他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辦事,在他身上時時體現出了榜樣的力量……”高龍村衛生室村醫黃小蓉感慨道。

  在涼風山蒼茫的大山裏,是這塊樸質的土地孕育出他有一顆無私奉獻的情懷,鑄就出這位“老兵”對黨和人民忠誠堅守的高尚情操。(文 隆太良 編輯 朱明達)

編輯: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