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不用燒油和氣,用電池作動力的新能源汽車大量上市,國家進行補貼後,廣大市民積極購買,這是節能又環保的大好事,但是,廢棄的電池怎麼辦?為此我提交了《建立和完善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迫在眉睫》的社情民意信息,希望引起上級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儘快採取有力措施,杜絕新能源汽車的廢舊電池給環保帶來新的危害,以防患于未然。”8月28日,重慶市大足區政協委員胡志鵬道出了他寫下社情民意信息的初衷。
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2萬-17萬噸的規模,胡志鵬呼籲,合理回收和再利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已經成為當務之急。他指出,報廢的動力電池由於製造工藝先進,即使報廢以後仍然保持很高的安全性和電性能,但目前國內超過7成的舊電池流向了發展模式粗放、技術工藝落後、環保意識薄弱的小作坊,市場急需監管。
為此,胡志鵬建議:首先加快制度設計,制定涵蓋廢舊動力電池回收、運輸、儲存等環節的法律法規,對動力電池結構設計、連接方式、工藝技術、集成安裝的標準化做系統梳理和規定,確保動力電池在拆解、檢測環節的一致性、安全性和經濟性,積極引導行業相關企業參與標準制定。建立動力電池編碼制度及可追溯體系,保證動力電池全生命週期的信息記錄,比如增加新能源汽車車主的動力電池編碼信息,在電池回收時,由回收企業上報管理機構,定時更新個人徵信信息,以此杜絕車主私自拆卸電池並在市場上非法出售等行為。
其次是健全管理體系,充分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構建規模化、高效化、可追溯的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理體系。動力電池回收遵照有限梯級利用的原則,盡力回收動力電池的剩餘價值,同時回收具有較高提取價值的元素,進而形成動力電池的閉環産業鏈、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及對環境的最低污染。制定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激勵實施細則,建立明確的賞罰機制,對動力電池回收企業按照電池套數、容量等方式進行前期補貼,稅收優惠,保證回收企業的經濟性和積極性。開展創新商業模式試點示範,對具有價值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推廣。同時拓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渠道,開展“互聯網+動力電池回收”、O2O、APP、微信等多種形式的共享共用模式,充分挖掘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價值,實現資源的集約化利用。(文 周勇 編輯 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