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年前8月接待過夜遊客超193萬人次
重慶日報訊 (記者 王亞同 實習生 張巧)9月16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北碚區獲悉,該區發展全域旅遊打造“高顏值、微度假”旅遊目的地,在今年初見成效:今年1—8月,北碚共接待過夜遊客193.16萬人次,同比增長超過三成,旅遊實際收入51.18億元,同比增長33.54%。
北碚集青山、秀水、奇峽、美泉、名城于一體,縉雲山、嘉陵江、北溫泉等資源不可複製,巴渝文化、鄉建文化、抗戰文化、紅色文化等在此交融。為做響、做強旅遊品牌,北碚區提出打好“生態、濱江、鄉村、人文、溫泉”五張牌,全力打造“高顏值、微度假”旅遊目的地。
如何對域內旅遊景點進行提檔升級?北碚因地制宜創新打民宿牌,或回歸原生態,或引領現代風,聚焦打造“高顏值”,吸引遊客慢下來、住下來深度體驗,這也成為當地旅遊業態優化升級的標杆之一。
位於縉雲山後山的縉雲小住,曾是個破舊的農家小院。如今,這裡青苔與石階相映,土墻與黛瓦共存,遊客既可觀雲海、聽松濤,又能讀書小憩。“改造後,小院與周邊環境更協調。在旺季,客房需提前三天預訂。”縉雲小住經營者老趙説,10間客房可創造300萬元年産值,還帶動4名村民就業。去年起,北碚區旅遊部門按照縉雲小住“原地址、原面積、原高度”的經驗,在周邊推動傳統農家樂及危舊農房改造。今年7-8月,當地民宿接待過夜遊客數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0多萬人。
同樣是提升顏值,作為遊客“打卡”地的盧作孚紀念館則實行新的管理模式。“以前紀念館、街道、建委各管一攤,留下不少死角。”北碚文星灣社區工作人員唐芳介紹,過去管理責任不明確,紀念館周邊常常垃圾堆積。為改善環境提升遊客體驗,今年上半年,該區通過智慧管理系統,用一張圖劃清了各單位“責任田”,讓該旅遊窗口面貌煥然一新,在吸引遊客的同時又方便了周邊群眾休憩。
不僅如此,圍繞“高顏值、微度假”目標,當地還不斷提升“城市客廳”環境。北碚兩江相夾,濱江岸線長,曾有人提議讓環城公路沿江修建,可節約大量土地資源,還能修江景房賣錢。然而,該區卻讓濱江公路後退100多米,空出沿江綠地用於修公園,計劃用兩年時間新(改)建14個城市公園、社區公園、濱江公園等,增加公共綠地面積120萬平方米,實現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
為補齊旅遊發展短板,北碚還全面啟動了城市景觀風貌改造,打造地標性旅遊景點;加快推進鄉村A級景區創建、鄉村休閒旅遊示範景區和田園綜合體建設;深度挖掘文化資源,加快金剛碑、北溫泉景區提檔升級。
此外,著眼“快旅”,北碚快速推進對外聯繫通道建設,完善區內交通網和旅遊環線,努力實現“城景通”“景景通”。著眼“慢遊”,推進城鄉公共休憩區、景區人行綠道和觀景平臺建設,完善步道、加氣站、維修點、充電樁等配套設施,讓遊客進得快、留得下、玩得好。
不久前,北碚完成了全域旅遊發展規劃,提出順應適應環境、因地制宜發展全域旅遊,打造綠色生態遊、人文歷史遊、溫泉康養遊、鄉村體驗遊等産業,形成“一帶兩區四板塊”旅遊格局。其中“一帶”指城市濱江休閒帶,“兩區”是縉雲山溫泉度假區、金刀峽生態度假區,“四板塊”指西山創意農業、東山鄉村旅居、都市田園休閒、東陽田園客廳四大旅遊板塊。北碚提出,力爭至2020年,實現接待過夜遊客600萬人次,旅遊實際收入實現160億元,旅遊業佔全區GDP比重達到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