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9月27日,在重慶銅梁區扶貧辦公室,幾名扶貧幹部正對各鎮街上報的“精細化扶貧管理系統”運行情況進行統計分析。“這個系統收集了全區4454戶建卡貧困戶的基本情況,並把他們的脫貧情況納入動態管理。”區扶貧辦公室負責人歐明英説。目前,由安溪鎮探索實踐的“精細化扶貧管理系統”在全區推廣。
據了解,安溪鎮是銅梁南部地區的偏遠山鄉,與永川、大足區連界。該鎮金灘村曾是市級貧困村,同時全鎮還有186戶建卡貧困戶。“2017年,鎮裏在總結扶貧工作時發現,由於缺乏有效監管的手段,少數幹部在扶貧工作中存在對象不精準、措施不到位、工作責任心不強和動態掌握不及時等問題,導致扶貧效果大打折扣。”安溪鎮黨委書記田華介紹説。對此,鎮黨委政府通過反復研究,借助於移動智慧終端建立了“安溪鎮精細化扶貧管理系統”,並逐步探索形成了精準扶貧工作機制,解決扶貧工作聚不上力、沉不下底、動不起來的問題。
據了解,安溪鎮精細化扶貧管理系統將全鎮186戶建卡貧困戶分為動態關注類、政策兜底類、助推攻堅類三個類別,由扶貧幹部逐村逐戶錄入幫扶貧困戶的家庭信息、致貧原因、幫扶責任人等20項基本資料,並每月動態上傳幫扶措施、幫扶記錄、貧困戶收入信息、入戶現場圖片等4類信息,讓幫扶工作全程留痕、一目了然。
據了解,鎮裏對3類貧困農戶對症施策,動態關注類貧困戶是通過發展産業、實現就業或已經解決因病因學致貧等問題,已基本實現穩定脫貧的對象,由村社幹部作為幫扶責任人,重點幫助解決産業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確保鞏固成果、增收致富;政策兜底類屬於嚴重殘疾、重病、智障等貧困戶,他們完全喪失自身“造血”功能,只能通過低保或其他救助政策“應保盡保、應兜盡兜”來消除貧困;助推攻堅類群體脫貧成效不穩定,但自身有一定的勞動能力和發展願望,是脫貧攻堅幫扶的重點,採取鎮領導和二級班子負責人一對一的辦法結對幫扶,根據各戶實際情況側重從發展産業、幫助就業等方面量身制定並落實扶貧措施。
“這個機制最重要的是通過線上精細化管理,促進幹部線下工作落實,線上線下形成合力。”區扶貧辦公室負責人介紹,扶貧幹部每月到所聯繫的貧困戶家中至少1次,了解幫扶對象最新的生産生活情況,及時解決生産生活問題,並將相關文字或圖片上傳系統記錄;鎮裏每月集中召開一次精準扶貧工作研判會,由每名扶貧幹部彙報幫扶對象最新的情況,當月的幫扶措施,鎮級層面集中對重大問題進行研究解決,促使扶貧幹部把幫扶工作做細做實做出效果。
目前,銅梁開展集中培訓,28個鎮街建起了平臺。平臺通過對幹部“月上門”“四必見”(一月一次必見面、傳統節日必見面、寒來暑往必見面、危難時刻必見面),幫扶責任動態管理的監管,結對幫扶的幹部月上門率達到100%,貧困戶脫貧動態圖文管理達到100%,100%的貧困戶通過分類幫扶收到了初步效果。
為防止扶貧幹部把系統錄入當成被動任務,變成另一種形式的走過場,各鎮街紀委定期在系統中隨機抽取貧困戶,採取現場檢查、群眾訪談等方式,對錄入系統的信息進行比對和核實,確保扶貧工作脫虛向實。
安溪鎮金灘村1社貧困戶李興明在鎮幹部曾憲友的結對幫扶下,不但種了近2畝地油茶,辦起了池塘生態養魚,還被幹部介紹到鎮裏的一家企業務工。李興明説:“曾憲友每月都要來我家幾次,有啥困難他知道了,都會盡心盡力解決。”
李興明還明確表示,鎮裏的“精細化扶貧管理系統”開通後,過去做表面文章那一套行不通了,必須實打實動真格。(文 趙武強 編輯 朱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