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渡口:服務能力大提升 群眾生活美起來
華龍網  2018-11-01 15:49:48

  華龍網2018年11月1日訊(通訊員 王玲美)40年砥礪奮進,40年眾志成城,40年風雲激蕩,40年滄桑巨變。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週年,回首過去40年,大渡口經濟實力增強,城鄉面貌大變,人民生活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大渡口人用實實在在的成績交出一份歷史答卷。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fd214695-7f38-4594-8d23-1a9e771f5d5e

基層服務能力提升,群眾可感可觸。 通訊員 王玲美 攝

  “現在的街道和社區跟以前的居委會不一樣的,辦事大廳亮了,辦事效率快了,工作人員態度好了。”這是近年來,大渡口基層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的一個縮影。

  社區是一個城市最小、最活躍的細胞。改革開放40年,大渡口鎮街社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陣地建設到服務升級再到隊伍建設,這些變化的背後是“為人民服務”宗旨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發展的歷史剪影。

  從狹小擁擠到整潔敞亮的便民大廳

  走進茄子溪街道便民服務大廳,大廳寬敞明亮,服務窗口整齊劃一,各種設施一應俱全。服務櫃檯上懸挂著黨群服務、城市低保、就業再就業、居民醫保、養老保險、社會救助等標牌,每一個標牌對應一個服務窗口,老百姓一目了然。仔細觀察會發現,前來辦事的居民井然有序,在等候區域,免費提供冷熱飲用水、筆、紙、急救藥品,年老體弱者、殘疾人和其他有特殊困難的辦事群眾還有綠色服務通道……

  “以前可沒有這麼好的條件,那時候辦事大廳很簡陋,工作人員不多,辦事流程也很繁瑣。”這樣的場景,在以前是看不到的。茄子溪老居民張大有告訴筆者,茄子溪街道辦事處原址在區二院旁,當時辦事大廳狹窄,沒有這麼多座椅,工作人員不多,來辦一件事需要等候很長時間。如今的茄子溪街道辦事處總面積約1200平方米,大廳窗口工作人員十余人,電子閱覽室、多功能廳、排練室、陳列室應有盡有。

  作為大渡口基層便民服務中心的一個縮影,茄子溪街道辦事大廳的變化反映了近年來大渡口基層服務工作取得的成效。

  目前,大渡口各鎮街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陣地打造勢頭也越來越紅火,社區的硬體設施和服務能力在不斷改善和提升,如今的社區已經不再是群眾印象中“沒什麼用”的居委會,而是有困難第一時間想到的好幫手。

  從“跑斷腿”到“零距離最多跑一次”

  “工作人員為我講解得特別詳細和耐心,需要什麼資料、什麼時間要辦理什麼手續都講得很清楚,辦好後,如果我不方便領取,還可以送到我家。這下方便多了,就不用像以前一樣,沒帶資料要跑一次,手續沒辦對要跑一次,來拿辦好的證件還要跑一次。”

  談起自己來到茄子溪街道新港社區辦公大廳辦理低保業務的經歷,社區居民吳大爺對茄子溪街道的“最多跑一次”服務伸出大拇指:“真省了不少事兒!”

  從“群眾跑來跑去,領導批來批去,部門轉來轉去”到“最多跑一次”;從“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到陽光、規範的標準化服務;從“一站式辦結”到“一網通辦”……近年來,大渡口基層服務效能提升的軌跡,群眾可感可觸。

  從“居委會大媽”時代到高學歷人才紮根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加入到基層服務中來,這樣的變化是可喜的。”時光流轉、斗轉星移,邁入新時代的社區居委會改頭換面,大學應屆畢業生、社會各行業人士、“80後”“90後”社工逐漸替代“居委會大媽”。

  “一張破桌子,幾名老大媽”,這是人們曾經對社區幹部的的評價。那時候的社區幹部基本上是退休後到社區做的臨時工,學歷不高成為普遍現象。“如今可不同了,社區涌入了年輕的新生力量,不斷地改變著社區的服務模式。”

  在茄子溪街道,惠豐社區年紀最小的工作人員劉小源才22歲,負責社區財務和衛生計生工作。她告訴筆者,從一開始的不適應到能和居民們打成一片,過程有苦有甜,她覺得十分有意義。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