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豐都供餐幼兒園實現“視頻廚房”全覆蓋,營養午餐吃得更放心
苕皮炒鴨肉、豬肝平菇湯、炒南瓜......10月30日,中午開飯時間,豐都縣名山街道中心幼兒園裏,孩子們依次從保育員手中接過午餐,圍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從今年1月起,豐都縣對符合條件的139所公民辦幼兒園實施了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改善計劃,每生每天補助4元,共惠及10656人。
實施營養改善計劃後,孩子們的菜品更豐富,從以前的一葷一素一湯,增加為現在的兩葷兩素一湯。
為確保“營養改善計劃”順利實施,豐都縣還通過建設“視頻廚房”保障幼兒“舌尖上的安全”。截至目前,全縣具備食堂供餐條件的133所幼兒園已實現“視頻廚房”全覆蓋。
對每週菜譜、食材採購進行公示
從今年1月起,重慶市啟動實施國家級貧困區縣(自治縣)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改善計劃,針對萬州、黔江、開州、武隆、城口、豐都、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等14個區縣,除區縣城區外的農村公辦幼兒園(含附設幼兒園、班)和取得辦園許可的農村民辦普惠性幼兒園就讀的兒童,實施“營養午餐”。
“營養午餐”深受孩子們的歡迎
在名山街道中心幼兒園,每個學生都能享受營養改善補助每天4元,自費3元,膳食補助資金全額用於採購兒童食材。“我們每月公示受益兒童名單,每週公示供餐食譜、補助資金使用等情況。實行專款專用,嚴禁截留、擠佔和挪用,確保兒童平等用餐,提高供餐品質。”園長向紅英介紹。 幼兒園內一面墻壁上醒目張貼著該園的營養改善計劃公示欄,公佈了全園享受營養午餐實名制學生名冊、一週主要副食品市場行情調查表、食堂經費收支情況日公示表、幼兒午餐午點帶量食譜公示表以及膳食委員會名單、聯繫方式等。“孩子們每天吃什麼,不僅有食譜、帶量食材,還有採購的供應商、時間,以及經費收支,讓家長清楚了解補助經費都花到哪兒了。”
增設膳食委員會和“視頻廚房”
名山街道中心幼兒園是一所新建公辦幼兒園,現有10個教學班,300多名幼兒。由於教學地點寬敞,幼兒園不僅開設了陶藝室、科學探究室等10余個公共活動區域,平均每個班級還能為幼兒在室內提供7個活動區域。
食堂進行了分區佈局,每個區域標識清楚醒目。
廚師們正在烹調當天的午餐
“相比一些幼兒園,我們食堂面積較大一些,約有230平方米。利用這一優勢,在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後,我們重新對食堂進行了分區佈局。”走進食堂,可以依次走過粗加工區(分揀區)、浸泡清洗池、生肉加工區、生蔬菜加工區、熟食加工區和分餐間,每個區域標識清楚醒目,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則根據分工,各自有序完成食品加工。“分區佈局後,我們也規範了食品安全操作流程,做到生熟不交叉。” 在食品安全監管上,幼兒園成立了以園長為主任,以居委領導代表、家長代表、教師代表、炊事員代表等組成的幼兒園營養改善膳食委員會,全面負責幼兒園膳食管理工作,監督管理食品安全,確保食品品質。向紅英介紹,除了監督檢查採購、保管、加工、烹調、分發、就餐等各個環節,每月還會定期開展一次會議,每週星期三邀請4名家長代表輪流到園參觀、檢查食堂,和孩子一起吃飯。 向紅英特別提到,“不僅僅是家長,我們也同時接受社會監督。”記者隨後看見,在食堂的各個關鍵區域都安裝有高清視頻攝像頭。她介紹,這是自去年起,豐都在全縣幼兒園實施的“視頻廚房”,要求每日將廚房製作食品全過程向公眾展示。上午11點,在幼兒園戶外螢幕上,正在播放食堂操作間內洗菜、炒菜、分餐等實時畫面,家長和市民即便在圍墻外也能清楚看到幼兒園廚房製作食品的全過程。
“視頻廚房”全覆蓋接受社會監督
幼兒園大螢幕上,正在播放食堂製作食品的全過程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該縣有139所幼兒園實施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改善計劃,惠及人數10656人。其中,具備食堂供餐條件的農村幼兒園有133所,全部實現食堂供餐,餐飲服務許可證取得率100%,廚房明廚亮灶(視頻廚房)達標建設100%,其餘6所偏遠、人數較少、不具備食堂供餐條件的幼兒園採取的是提供雞蛋、水果、牛奶等模式供餐。 豐都縣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視頻廚房”要求幼兒園展示廚房食品加工區,即在食堂操作間粗加工、烹飪、面點製作、專間、飲料製作、餐飲具洗消等關鍵部位安裝攝像頭,同時顯示器需安裝在家長可看見的場所,畫面清晰,覆蓋所有攝像頭畫面接受社會監督。“實施‘視頻廚房’後,幼兒園將後廚‘亮’出來,接受家長和社會的監督,進一步督促幼兒園加強日常食品安全監管。”
相關新聞
市教委:14個區縣已實現營養改善計劃全覆蓋 惠及19萬兒童
記者從市教委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在14個國家級貧困區縣實施的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改善計劃,已覆蓋幼兒園1862所,惠及幼兒191508人,實現了農村公辦幼兒園(含附設幼兒園、班)和取得辦園許可的農村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營養改善計劃全覆蓋。其中,覆蓋農村公辦幼兒園(班)1304所,惠及幼兒103065人;覆蓋農村民辦普惠幼兒園558所,惠及幼兒88443人。(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乙竹 文 楊可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