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長江流域重慶段19條重點河流 橫向生態補償改革初步全覆蓋
重慶日報  2018-11-26 09:41:40

  11月21日中午,十余個工人在璧山區廣普鎮一個污水處理項目提標改造工程內忙碌,他們要趕在下月20日前,將這個工程完工。屆時,這個污水處理站的污水處理能力將從每天500噸提高到700噸。

  廣普鎮為改善水環境付出的努力不限於此。廣普鎮鎮長汪勇日前告訴重慶日報記者,今年以來,他們已整治8座水庫、275座山坪塘和28個養魚池。明年3月,全鎮90多個養魚池都將整治完畢。

  廣普鎮不遺餘力保護水環境,這是我市今年開展的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改革(簡稱橫向補償改革)帶來的新變化。

  璧山將橫向補償改革納入鎮街生態文明考核

  廣普鎮柏楊村與江津區吳灘鎮交界處的“兩河口”,不僅是璧山區的“母親河”璧南河與其一級支流梅江河的匯合處,也是全市42個國控考核斷面之一。

  璧山區環保局負責人介紹,在璧南河流域橫向補償改革實施前,雖然璧山、永川、江津都對流域內的污染進行過整治,但因璧南河國考斷面主要考核璧山,三區並沒有形成有效的聯動機制,加上治理時間、進度、要求不一,治理和保護合力不夠。

  今年2月,財政部等四部委在我市召開長江流域13省區市生態保護補償工作會,璧山與江津、永川在會上就璧南河治理和保護簽訂協議,在全市率先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簡稱橫向生態補償機制)。4月,璧山將橫向補償改革納入區對鎮街生態文明考核,在全區設置鎮街交界考核斷面15個,並將園區納入屬地鎮街分比例共同考核。

  璧山區財政局人士介紹,流域生態補償每月計算、年終結算,如果被考核單位每月監測的出境斷面水質COD(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三項指標,全部小于或者等於該鎮街上一年實際出境水質指標的年平均值、且小于或等於該流域功能水質要求(即水質維持達標或更好),區財政獎勵10萬元;如果三項指標任何一項大於該鎮街上一年實際出境水質指標的年平均值、且大於該流域功能水質要求(即水質變壞),扣減10萬元財政收入。截至9月底,璧山共收取15個鎮街生態補償金1000萬元,最少的20萬元,最多的達到160萬元。

  璧山區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大大調動了各鎮街參與水污染治理的積極性,璧山與江津、永川利益共享、責任共擔、互利共贏,共護璧南河的進程加快。

  監測數據顯示,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實施以來,璧南河水環境品質逐步提升,1至11月達到了市級考核的IV類水質要求。

  獎懲分明 牽動各方力護水環境

  水具有流動性,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需要上下聯動。但橫向補償改革實施前的尷尬卻是,沒有激勵約束杠桿撬動,污染者、保護者各有所求難成“一條心”;地域訴求不一,保護與開發無法“一張圖”;上下兩級職責不清,難以擰成“一股繩”。

  帶著問題出發,今年4月,市政府印發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方案,要求2020年前,在龍溪河、璧南河等19條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且跨2個或多個區縣的次級河流建橫向生態補償機制。2025年,市域河流上下游區縣橫向生態補償機製成熟定型,對流域保護治理支撐保障作用明顯增強。

  “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調動上下游水環境聯防共治積極性的財政制度創新,體現了權責對等、區縣為主、市級引導、齊抓共建的理念。”市財政局人士表示。

  該實施方案要求,以各流域區縣間交界斷面的水質為依據,水質不達標或者雖然達標但較上年下降的,上游區縣補償下游區縣;水質達標但較上年提升的,下游區縣補償上游區縣;水質達標但同上年保持不變的,上下游區縣互不補償。補償金的基數是每月100萬元,月核算、年清繳。同時,市裏還鼓勵區縣採取對口協作、産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多種方式橫向補償。

  為確保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得科學、取得實效,我市對今年10月底前建立補償機制、簽訂3年以上補償協議的,一次性獎300萬元;對上下游區縣建立流域保護治理聯席會議制度、聯防共治的,一次性獎200萬元;對上下游區縣有效協同治理、水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的,市級轉移支付傾斜。同時,對補償機制建立滯後的區縣,市裏以考核基金的形式加以調控;水質超標的,市級相應扣減考核基金,並納入兩級財政強制清算。

  “在推進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中,我們還結合實際進行了一些創新。”市財政局人士介紹,為體現對上下游兩個端頭區縣的公平原則,市級直接介入補償鏈條兩個端頭,與區縣並列為主體參與補償和受償,市和區縣兩級共抓共建。比如,從湖北流入我市黔江和酉陽兩地、最後匯入烏江的阿蓬江,如果流到黔江的水質變差,市級對黔江進行補償,如果水質變好,就由黔江補償給市級。

  全市橫向補償改革跑出“加速度”

  我市地處長江上游和三峽庫區腹心,在落實中央對於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中,承擔著上游責任。

  增強上游意識,拿出上游作為,體現上游水準。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今年將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確定為全力攻堅突破的重大改革項目,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行動計劃”等重大戰略任務。

  2月,璧山、江津、永川3區簽訂璧南河補償協議;4月,市政府層面出臺實施方案;9月,潼南、銅梁等20個區縣再簽瓊江、臨江河等10條流域補償協議;10月,市生態環境、財政部門跟進協調解決區縣在磋商過程中存在的斷面設置、支流治污等問題,又簽訂7條河流補償協議,餘下1條達成簽約意向。短短8個月時間,規劃的19條河流初步實現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全覆蓋。

  “制度帶動觀念轉變,區縣主動治理和保護水環境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市財政局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市財政、生態環境等部門將加大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設推進力度,鞏固和擴大改革成果。一方面,對已經簽訂協議的區縣,在實施過程中加強指導,科學、高效開展流域治理保護,讓機制實實在在地落地見效,確保水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差。另一方面,主動與毗鄰的貴州、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份協商,統一機制設計,分省份、分流域逐步推進跨省(市)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廖雪梅)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