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探索特色生態治理之道
重慶日報  2018-11-27 13:33:43

  原標題:重慶探索特色生態治理之道 三峽庫區消落帶“枯木逢春”

【焦點圖】重慶探索特色生態治理之道

萬州區新田鎮五溪村長江邊,三百一十畝中山杉長勢良好。(資料圖片)記者 蘇思 攝

  10月31日13時,三峽水庫水位達到175.0米,實現2018年試驗性蓄水目標,自此三峽水庫連續9年圓滿完成175米試驗性蓄水任務,我市境內漲落幅度達30米,面積達306.28平方公里的消落帶,也再一次淹沒在滔滔江水之下。

  在消落帶,耐旱植物會在蓄水期被淹死,耐淹植物會在枯水期幹死。沒有植物,水土會隨著江水而去,污染水體。因此,消落帶治理被稱為世界級難題。

  306.28平方公里的消落帶,如何治理,如何為我所用?國家林業、農業、氣象、環境等方面的專家多次考察後認為,三峽庫區消落帶是一個新生的生物地理景觀單元,利用好這片土地資源,對解決三峽庫區的治山、治水、治貧,以及保護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重慶,勇於創新,在治理消落帶上,正走出一條自己的特色之路。

  四級立體生態系統,築起保護消落帶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屏障

  初冬,開州漢豐湖波光粼粼,許多在此過冬的候鳥或在水中嬉戲、或是輕盈地掠過水面……漢豐湖,因三峽工程而生,擁有獨特的濱湖濕地,開州城坐落于漢豐湖畔,構成“城在湖中,湖在山中,意在心中”的美麗畫境。然而,當三峽水庫水位降至145米時,漢豐湖畔同樣會有大面積的消落帶裸露。

  “開州區消落帶面積為42.78平方公里,佔重慶市消落帶面積的13.9%。”開州區漢豐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局長熊森説,9年前,當接到要將生態系統極度脆弱的消落帶打造為生態屏障的任務時,他心裏完全沒底。

  開州區首先在長江支流澎溪河上建起了水位調節壩,將消落帶劃分為上游和下游兩部分。上游水位受水壩調節,常年保持在相對穩定狀態,廣袤的消落帶被漢豐湖覆蓋,僅少部分露出水面。當地政府又在沿湖地區錯落點綴了公園和數十公里的環湖步道,整個城區依湖鋪展,城市環境明顯改善。

  不僅如此,為了保持漢豐湖和澎溪河流域的生物多樣性,開州實施了消落帶鳥類生境重建工程,構建水塘、洼地作為鳥類的營巢和庇護地。冬季蓄水達175米後,較高的水面淹沒了鳥類停歇、覓食的淺灘,治理團隊又在湖面建起了兩個面積達15立方米的鳥島,並栽植喬灌木和草本,讓這裡變成了鳥類休憩覓食的天堂。

  針對水壩下游水位幅度變化較大的澎溪河領域,開州在消落帶上構築起了一套涵蓋鳥類庇護林、林澤、基塘、灘塗生態保育四級工程的立體生態系統。

  治理團隊篩選出十余種耐水淹的木本植物,給消落帶“穿”上了寬約10余米的綠色外衣,使其發揮護岸、生態緩衝、景觀美化等綜合效用。

  經過9年多的探索,開州區在原本脆弱的消落帶上築起了一道道生態屏障,為百姓營造了更多親水休閒的空間,消落帶的生物多樣性也正在恢復。

  統計數據顯示,相較治理前,這裡的植物增加了40余種,鳥類增加了21種。適應季節性水位變化的20余種草本植物和10余種木本植物成活狀況良好。

  中山杉蔚然成林,逐步形成一個近萬畝的消落帶生態經濟帶

  11月26日,萬州區百安壩街道沱口外的長江邊上,客船、貨船往來穿梭,一江碧水靜靜流淌,岸邊70多畝中山杉蔚然成林。“以前,這裡就是一片荒灘,我們近10年的努力換來了今天的鬱鬱蔥蔥。”原萬州區林業局林科所所長、林業高級工程師任憑介紹,三峽工程建成後,隨著水位的漲跌,萬州區形成了近24平方公里的消落帶,這70畝中山杉所在的區域,正是消落帶的一部分。

  2009年初,配合三峽水庫首次蓄水,任憑帶領他的科研團隊,開始了消落帶治理的試驗示範。當年,他們共移栽了208株直徑3-5釐米、苗高3-4米的“中山杉118”大苗,在沱口福利院外江邊170-175米區間進行淹沒浸泡試驗,每年調查淹沒後苗木的生長成活情況,分析浸水淹沒對苗木生長的影響。經過9年的淹沒浸泡試驗,目前苗木保存204株,死亡4株,保存率達到98%。

  除了中山杉,多年來,任憑帶領科研團隊先後試種過竹柳、桑樹等多個樹種,“目前來看,中山杉是表現最好的,不僅生長速度快,而且耐淹耐旱能力強、病蟲害少。”

  如今,萬州區長江消落帶上已推廣栽植中山杉試驗示範林近1500畝,綠化消落帶岸線長度達40公里,逐步形成了消落帶綠色生態長廊,有效緩解消落帶水土流失,並逐步形成了沿江水上森林的壯美景觀。

  “我們曾乘船沿長江萬州段幹流進行了考察和測算,發現萬州境內近24平方公里的消落區,165至175米範圍內的區域總面積為1.6萬畝,適宜栽種中山杉的灘塗及濕地面積則有9375畝。”

  從2016年起不再擔任林科所所長一職的任憑,依然對中山杉牽腸挂肚,“9年的試種説明,165米至175米範圍內的消落區最適宜中山杉。我們計算過,只要5000萬元,就能把萬州境內9375畝的灘塗及濕地全部種上中山杉,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消落區治理難題。”

  “中山杉的栽種,還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萬州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於中山杉材質較好,非常適合製作傢具。隨著萬州逐步擴大中山杉的栽植範圍,在保證消落帶治理效果的前提下,適當撫育間伐出的木材,還可産生一筆不菲的收入,逐步形成一個近萬畝的消落帶生態經濟帶。

  濕地生態緩衝區與消落帶固土護岸技術,攻克消落帶生態重建與恢復的難題

  忠縣,位於三峽庫區中游,長江流徑88公里,匯合溪河28條,消落帶岸線長、面積大,自2007年以來,忠縣政府與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所聯合共建了中科院三峽庫區(忠縣)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中科院三峽站),簽訂了長期的消落帶治理科研合作協議,並協調忠縣石寶鎮至汝溪河口15km的消落帶供科研試驗示範。

  經過多年探索,忠縣消落帶治理確定了固持土壤、改善植被生境及産生最小二次生物污染的整體思路。

  研究團隊在遵循整體思路的前提下,成功建立了阻擋和消納庫周污染物的濕地生態緩衝區,並研發了消落帶固土護岸技術,攻克了消落帶生態重建與恢復的難題,並篩選出了10余種消落帶適宜植物進行植被恢復重建試驗示範,包括柳樹、野古草、狗牙根、扁穗牛鞭草、類蘆等。此外,研究團隊還對部分物種進行了環境適應能力和機理研究。

  “現在示範區的植物長勢良好,生物群落比較穩定。我們種植的牛鞭草是地毯式覆蓋,能長到1米多高,在三峽蓄水時將地表面的那一部分割掉,因為牛鞭草的根莖在泥土裏不會腐爛,故此不會産生二次環境污染,在第二年時牛鞭草還會萌發,重新繁茂生長。”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中科院三峽庫區(忠縣)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中科院三峽站)已在忠縣總面積1000余畝的消落帶,建立了4個生態恢復和綜合整治試驗示範基地。

  如今,石寶鎮至汝溪口消落帶治理取得初步成效,示範面積1000余畝,已形成了“滄海桑田”“柳樹成蔭”“荷花飄香”“水草豐美”等景觀優美的消落帶治理模式。不但庫岸土壤得到了保護,消落帶植被還美化了庫區,促進了當地生態畜牧和漁業的發展。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