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屆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法律論壇在渝舉行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12-08 19:05:21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報道(陳昕):12月7日,首屆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法律論壇在重慶舉行,論壇由中華環保聯合會、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主辦,來自國內環境法律領域的專家和學者齊聚一堂,集中探討長江經濟帶法治建設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前沿問題。

  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實現綠色發展成為長江沿線地區面臨的重要議題,與會嘉賓圍繞如何破解長江流域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徑,切實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展開了一系列討論。

【CRI專稿 列表】首屆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法律論壇在渝舉行

論壇啟動儀式現場 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 供圖

  論壇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主要從宏觀及立法、司法層面梳理、探討目前長江流域所面臨的法律問題。

  武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秦天寶在主旨發言中指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立法的核心問題是利益衡平,在立法思路上需要注意從整合性為視角、以問題為導向,在立法模式上,需要從分散多頭立法向多維綜合立法轉變,在重要制度上,需要從單維管制向多元治理轉變。

  生態環境部規劃院研究員張紅振論述了提高長江經濟帶典型環境污染案損害賠償救濟成效,他説,首先要提高環境損害鑒定與賠償的威懾力並選擇典型案件擴大賠償救濟力度,還應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理論技術體系和損害賠償工作機制,進一步提高損害賠償資金到位效率,用於受損的環境生態恢復和體現環境公平正義。

  山東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式軍認為,長江流域立法需確立五大制度:河長制度、流域規劃和空間管控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環境責任制度、多元化糾紛解決制度。

【CRI專稿 列表】首屆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法律論壇在渝舉行

秦鵬發表演講 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 供圖

  重慶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秦鵬表示,經歷了頂層設計、法律授權、試點先行、立法保障、全面推進五個階段, 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改革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典型樣本,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公益司法保護道路。

  下半場論壇主要以實例及對策為主,總結法律實務,分享經驗和啟示。

  重慶市環保産業協會會長張勇稱,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生態優先必須以建設綠色生態保障工程體系為總纜,加大生態系統完整性和連通性建設保護力度,強化以水資源優化調配和環境綜合治理為核心的流域綜合管理,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合法經營是企業能夠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石。”西南政法大學環境法訴訟方向專家徐以祥呼籲,環境問題的解決不能單憑高壓政策,提高企業的環境違法成本應當有限度並且公平合理。

  德恒(濟南)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宋俊博表示,依法公開生態環境損害調查、鑒定評估、賠償等信息,保障公眾知情權等諸多措施,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公眾參與和信息公開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新思路。

  德恒律師事務所環保法律師周建勳則談到,讓環保成為剛需迫在眉睫,建設有擔當的中國企業應當高度重視環境法律風險,主動防控環境法律風險,主動開展企業環境法律風險評價,將環保內化為企業剛需,才是新時代背景下企業發展的新路徑。

  本次會議強化了“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共識,明確了企業轉型的方向和重點任務,與會各方以不同方式表達了共建綠水青山的信心和決心。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