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慧+綠色 “重慶造”汽車提升含金量
重慶日報  2019-01-22 11:23:58

  原標題:智慧+綠色 “重慶造”汽車提升含金量 到2020年,重慶將年産汽車300萬輛,單車價值超9萬元

  數讀“重慶造”汽車

  到2020年

  ● 2020年單車價值超過9萬元

  ● 到2020年,年産汽車超過300萬輛,實現産值超過5400億元

  ● 年産新能源汽車超過20萬輛

  ● 年産智慧網聯汽車超過80萬輛,佔全市汽車産量比重超過25%。

  到2022年

  ● 2022年單車價值超過10萬元

  ● 到2022年,全市汽車行業研發投入達到180億元

  ● 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超過全國平均水準

  ● 年新車型投放量達到20款,其中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10款以上

  1月18日,在長安新能源汽車研究院展廳,一個表面泛著銀光、結構精細複雜的電動機模樣的新事物,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這是長安剛剛發佈的,達到全球先進水準的“多合一”電驅動系統。這套系統將於2020年在長安量産車上運用。

  除了長安,小康集團旗下的金菓EV,近期也實現了基於“車載增程器”平臺的新能源車型開發,引起業內轟動。

  “在通過技術促進産品轉型升級方面,長安和小康有很強的代表性。”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隨著消費升級和競爭加劇,國內汽車産業從高速增長進入平緩期,行業開始一輪深度洗牌,而重慶作為國內最大的汽車産業基地,在推動轉型升級方面也將先人一步,發揮産業帶頭作用。

  車企發力智慧化綠色化

  在智慧化、綠色化的帶動下,重慶的汽車産業正在煥發新的生機。

  長安新能源汽車研究院負責人介紹,長安“多合一”電驅動系統就實現了整車控制器、高壓分線盒、電機控制器、直流變換器、充電機、電機、減速器“七合一”,整個電驅系統只有床頭櫃那麼大,僅重100公斤。這也標誌著長安掌握了這一全球領先的新能源汽車技術應用。

  重慶日報記者在金菓EV智慧工廠感受了處於試生産的新能源車型的威力。在強大的推背感中,該車3秒就達到了時速100公里。更重要的是,增程式設計能夠讓這款車用55L左右的一箱油跑完1000公里。

  據了解,金菓EV這款名為SF5的新能源車型計劃在今年三季度上市。

  單車價值要超過9萬元

  日前,重慶市出臺《關於加快汽車産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重慶年産汽車超過300萬輛,實現産值超過5400億元。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實際上光看産量,超300萬輛的目標重慶在前幾年就達到,未來更加重要的是要保持産量平穩增長的同時,通過轉型升級提升汽車産業的含金量。

  含金量如何提升?這份指導意見中的一組數據提示了答案:到2022年,重慶市將年産新能源汽車約40萬輛、智慧網聯汽車約120萬輛。

  市場表現能説明一切。2018年,在國內傳統燃油車市場普遍低迷的情況下。長安新能源汽車銷售卻超過了6萬台,同比增長了24%。

  長安汽車董事長張寶林表示,從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的轉型升級是長安汽車的必由之路,也是長安汽車第三次創業的關鍵環節。

  張寶林説,未來汽車將從傳統的交通工具轉變為移動的智慧平臺。這個平臺不僅承載交通工具的功能,更涵蓋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比如安全、家居、物聯、溝通等。長安必須抓住這一轉型升級的機會。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指出,隨著智慧化、綠色化的推進,到2020年,重慶單車價值大致要超過9萬元;2022年要超過10萬元,屆時重慶汽車産值將達到約6500億元。

  資源整合帶起配套“大節奏”

  汽車産業轉型升級離不開配套支持。針對本地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配套資源還相對薄弱的問題,接下來,重慶市將大力發展動力電池單體及電池系統,驅動電機及控制器,整車控制系統以及電制動、電轉向、電空調等新能源汽車“大小三電”;大力發展智慧網聯汽車核心零部件,以及傳統汽車車體控制系統和車載電子裝置,實現汽車電子行業跨越式發展。

  在“大小三電”方面,重慶市已經有了數傢具有代表性的配套企業,例如比亞迪年産20GWh動力電池生産項目,此外還正在洽談其他的大型配套企業。

  長安的新能源戰略——香格里拉計劃宣稱:到2020年,完成三大新能源專用平臺的打造;到2025年,全面停售傳統意義燃油車,實現全譜係産品的電氣化。這也是我國第一家明確公佈燃油車停售時間表的自主品牌車企。

  受此帶動,長安設在魚嘴關鍵零部件産業園迎來了一波配套企業落戶和考察的熱潮。

  近期,長安汽車又啟動智慧化戰略——“北斗天樞”計劃,整合全球資源,與華為、騰訊、英特爾等全球頂尖企業機構開展深度合作,構建智慧駕駛、智慧網聯、立體交通三大産業合作圈。

  此外,還有小康與阿裡巴巴簽約,力帆與百度合作……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受行業優勢資源的整合與帶動,重慶的智慧汽車産業配套將帶起一波“大節奏”。(記者 白麟)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