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中型農機開進丘陵山區
重慶日報  2019-02-28 14:02:43

  原標題:我市已完成15萬畝農田宜機化改造——大中型農機開進丘陵山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01c422884731de162cc0f

豐都縣武平鎮壩周村,農機正在春播作業。通訊員 林登周 攝

  2月25日,暖陽下的渝北區興隆鎮牛皇村九社生機勃勃,到處都是機械轟鳴、村民備耕的忙碌場景。

  原本雜草叢生的一個個山頭、一片片閒置地,被開墾成了整齊劃一、溝路相連的高標準農田,有的已栽種上了藍莓、柑橘樹、胡豆,有的正謀劃發展葡萄、櫻桃、梨子。

  “這是重慶大力推廣農田宜機化改造的生動實踐。”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秦大春向重慶日報記者介紹,目前重慶投入財政補助資金9300萬元,並撬動2億元社會資本,累計完成15萬畝農田宜機化改造,解決了丘陵山區大中型農機裝備下地的“最後一公里”難題,推動了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

  農機化推廣之困——

  許多農業機械在丘陵山區“無用武之地”

  牛皇村屬典型的丘陵地帶,全村3650畝土地,多分佈在“饅頭山”上。因受青壯年多外出務工,勞動力減少等種種因素影響,全村閒置土地曾達60%以上。

  “好好的田地裏,雜草比人還高。”牛皇村九社社長王方平説,看著無人耕種的土地毫無生機,他非常痛心,“要是大中型農機能開進田地,我們這些留守老人絕不會讓土地荒起!”

  在重慶,像這樣的“饅頭山”“巴掌田”“雞窩地”比較多,全市3677萬畝耕地中,耕地坡度15°以下的只有1801萬畝,而15°~25°的有1043萬畝,25°以上達833萬畝。這些土地中,單塊耕地面積在1畝以下的,就佔80%以上。農民人均耕地1.16畝,戶均耕地不足5畝,耕地分散在3處以上農戶數佔比高達60%。

  “在重慶,許多農業機械‘無用武之地’。”秦大春坦言,制約我市農機化發展最突出的瓶頸不是機器問題,也不是機藝融合問題,而是土地條件的制約。

  此前,我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農機化率邁過了“打米磨面、提水灌溉”的初級階段,進入了“全程全面”加快發展的中級階段入門期。繼續前進,我市農機化進程面臨徘徊放慢的平臺困境:能種的地已經種完、好幹的活已經幹遍、可用的人出現斷檔,呈現出小機器已經飽和、小地塊難施展、小規模難見效的困境。

  “我們必須跳出農機抓農機!”秦大春介紹,我國山區丘陵面積廣,破解這些地方機械化發展難題是推進農業生産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的關鍵。而對農田開展宜機化改造,裝備中大型農業機械,解決機器下地“最後一公里”難題,是重慶打破困局的治本之策。

  農田宜機化改造之路——

  我市出臺“先建後補”的獎勵政策

  然而,究竟如何“跳出農機抓農機”呢?

  “通俗地説,就是先將土地改造成適合農機生産的地塊,再促進農機推廣。”市農業農村委農機裝備處處長文澤富説,從2014年起,重慶以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為指導,開展了農田宜機化改造的試驗、試點和推廣工作。

  所謂農田宜機化改造,就是通過連通田塊、對陡坡進行緩坡化改造、對不規則田塊進行條狀田塊改造等方式,讓中大型農機能夠下地作業,進而提升農業生産效率和産出效益。

  文澤富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往,農民在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分散又零碎的土地上搞種植,一年下來每畝平均人工成本超出600元。而進行農田宜機化改造後,水田種植每畝節約成本350元以上,旱地每畝節約成本500元以上。

  為了支持農村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我市出臺了“先建後補”的獎勵政策。即,根據不同地形條件,每畝土地改造成本在2000~5000元的,財政資金按照“連通”“緩坡”“梯臺”三種類別,分別給予每畝1000元、1500元、2000元的包乾獎勵。

  “根據試點情況看,財政補助政策的投入和産出是合理的。”文澤富介紹,將改造後的土地按50年使用時間計算,每畝水田可累計節本1.75萬元以上,每畝旱地可節本2.5萬元以上,是全部投入的5至10倍。而這僅是節本增效的其中一項,還未計算其他間接效益。

  農田宜機化與産業振興相結合——

  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在牛皇村九社一個整修一新的山頭,記者跟隨興隆鎮副鎮長向華登上了一個17米高的瞭望臺。

  環顧四週,只見一個個小山頭被削平,一處處高坎被放緩,一塊塊散地被連通,一片片土地被改造成了標準化的地塊,每一壟土地都齊刷刷地排列開來。

  而田地裏到處都有忙碌的身影:有的村民在為新栽的果樹扯草、套種蔬菜,有的村民開著沙灘車在壟間運送樹苗、肥料。

  “這是我們去年改造好的400畝土地,一般農機都可以開進來了!”看著眼前這幅現代田園美景,向華開心地對記者説:“這些土地進行宜機化改造後,去年流轉給了一家農業公司。旋耕機耕地、挖機打窩、汽車運苗,機器開進來才幾個月,400畝荒山就變成了‘花果山’。”

  “牛皇村借助農田宜機化改造發生了蛻變,搭上了鄉村振興的快車。”渝北區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實施農田宜機化改造不能就宜機化而宜機化,要與鄉村的産業振興結合起來。

  基於此,按照渝北區“三環十景”的佈局,牛皇村正好處於南北大道景觀産業水果帶上,而改造後的土地主要用於發展水果産業為主的鄉村旅遊,可推動當地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土地改造後,面積也增大了。”文澤富説,原有土地的田埂、溝凼消除了,耕地面積增加約3%至5%。而中大型農機代替人工和小型農機作業後,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産出率。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我市共投入財政補助資金9300萬元,在32個區縣開展了農田宜機化改造,已實施和正在實施的項目有300多個,完成了10萬餘畝農田的宜機化改造,並整合撬動2億元涉農資金和社會資金改造了近5萬畝。

  此外,我市還對全市農田宜機化改造規模和進度作了近期、中期和遠期規劃。其中,近期到2025年前,我市將用7年時間,對“渝西淺丘平壩”“合川、銅梁、潼南三江六岸衝擊壩(帶)”“長墊梁優勢區”各100萬畝和其餘區縣局部地區累計200萬畝5°以下土地進行改造,每年完成70萬畝。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