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間地頭上演“農機秀”
重慶日報  2019-03-06 10:22:02

  原標題:田間地頭上演“農機秀”——全市春季農業生産暨農田宜機化改造現場會紀實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01c422884731de9507004

三月五日,合川區錢塘鎮大柱村,旋耕機和無人機正同步作業。記者 湯艷娟 攝

  3月5日上午,合川區錢塘鎮大柱村,機器轟鳴,數百名村民聚集在整修一新的田埂旁,興致勃勃地欣賞著一場別開生面的“農機表演秀”。

  原來,大柱村正舉行全市春季農業生産暨農田宜機化改造現場會,舉辦方在這裡集中展示了數十种先進的農機具與春耕生産技術。

  重慶日報記者在活動現場看到,這裡的2000多畝土地不久前才完成農田宜機化改造,原本雜草叢生的坡地、閒置地煥然一新,開墾成了整齊劃一、溝路相連的高標準農田。而在這些土地上參加“農機表演秀”的機械中,既有知名企業生産的無人機等高科技産品,還有本土人員發明的行走式播種機等簡易小農具。

  在大柱村雙季甜糯玉米種植基地示範區,農機人員熟練地駕駛著旋耕機、覆膜機、施肥播種機等進行現場作業,向觀眾展示了宜機化改造土地後的機械化耕作力量。市農技總站書記李傑在現場講解時稱:“這是我們農田宜機化改造出來的200多畝雙季甜糯玉米地,耕地、播種、施肥全部採用機械化作業,從平地到栽下玉米苗,僅僅花了3天。”

  大家對此嘖嘖誇讚之餘,還對旁邊玉米地上覆蓋的藍色地膜充滿好奇。見狀,李傑趕緊介紹,“這種藍色光合生物降解地膜,是由植物澱粉製作而成,使用後無需收回殘膜,通過土壤微生物直接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

  而水稻直播示範基地示範的兩種栽培技術同樣引人注目。這邊,幾位村民正在展示水稻大缽體毯狀苗育秧技術。較傳統的手工播種,這種方法具有機動靈活、節能環保的特點,適合種植經驗豐富、種植規模較小的農戶;那邊,則展示了省去育秧和移栽作業的5種水稻直播技術,這些技術均直接用無人機等在田裏直接播種、培育水稻。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在育秧栽插環節,水稻直播技術與傳統人工育秧栽插相比,畝均可節約成本100-120元,勞動效率提高5-8倍,畝均還能增産30-50公斤以上。

  在大柱村另一個山頭的一片標準化柑橘園裏,既有工作人員機械打窩、電動剪枝、遙控割草的忙碌場景,還有吸污車運送沼液、沙灘車運輸農資、無人機巡園的新奇景觀。

  得知果園還採取“豬—沼—果”綠色生態種養循環模式,實現“産氣、積肥”同步、“種植、養殖”並舉、“經濟、生態”雙贏時,參觀者張勇感慨地説:“這個2000多畝的柑橘園真霸道,不愧是種養循環宜機化柑橘園。”

  “農田宜機化整治,讓大中型農機開進了丘陵山區。科技,讓現代農業實現騰飛。”參觀現場,不少人員如此感嘆。(重慶日報記者 湯艷娟)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