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貧幹部李雲勇就業扶貧助鄉親
新華網  2019-05-10 15:02:07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A

圖為李雲勇在重慶市開州區大進鎮走訪(資料圖)。新華網發(重慶市人社局供圖)

  新華網重慶5月9日電(李海嵐)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作為這場貧困戶攻堅戰的主力軍,廣大基層扶貧幹部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重慶市就業服務管理局政研室主任李雲勇就是其中之一。還有12天就要結婚的他,毅然選擇踏上深度貧困鄉鎮扶貧路,奔赴距家400公里外的大山深處——重慶市開州區大進鎮,一幹就是一年。

  大進鎮是重慶市18個市級深度貧困鄉鎮之一,海拔高度在299米至2218米之間,山高、坡陡、溝深、路險,基礎設施不全,生産生活條件艱苦。全鎮戶籍人口4.6萬人,總共轄17個村,其中貧困村就有12個,建卡貧困戶1791戶6908人,是開州區貧困人口最多的鄉鎮。

  經過一家一戶的實地走訪,李雲勇發現大進鎮主要是傳統零散的農耕勞作,市場效益太低,貧困群眾希望通過就業實現穩定增收脫貧的呼聲較為強烈。2017年10月,結合李雲勇前期摸排情況,大進鎮召開全面排查精準識別工作部署會,圍繞人力資源數據庫和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信息平臺更新,開展“以戶為單位、一戶一表、入戶調查”。調查發現,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最大的“攔路虎”之一,就是文化水準和職業技能。只有讓貧困戶普遍掌握一門就業技能,才能真正實現有內生動力的“造血式扶貧”。

  然而,大進鎮幅員面積達251平方公里,農村居住又分散,光是説服農民來參加培訓,都是個大難題。“你們嫌遠不願來,我就想辦法把技能培訓送到你家門口。”為解決技能培訓中遇到的難題,李雲勇積極尋求開州區就業局支持,專門引進兩家專業培訓機構,在全鎮設立了11個教學點。這種“教學點村村通”的設置方式,激發了農村貧困勞動力的就業熱情和培訓興趣,當地先後有1272人次參加技能培訓。

  大進鎮雲鳳村67歲的張乙太體弱多病,老伴蔣茂玉是肢體三級殘疾,其兒子張發興年輕力壯,想外出務工。在大進鎮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服務所的幫忙聯絡下,張發興被順利介紹到江蘇昆山一家企業上班,每月工資四千多元。現在,張乙太靠兒子的務工收入,把舊房子做了翻新,還購置了部分傢具家電。

  李雲勇介紹,對像張發興這類有外出就業意願的貧困勞動力,大進鎮充分發揮鄉情聯誼會、在外流動黨組織以及勞務經紀人的聯絡紐帶作用,加強“崗位——勞動力”信息溝通銜接,併為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補貼交通費。截至目前,大進鎮到江蘇務工的貧困勞動力有742人,到廣東務工的有546人,到上海務工的有359人,其他省市務工452人,共補貼貧困勞動力交通費17.59萬元。

  對於貧困鎮來説,創業也是帶領周邊貧困戶脫貧的一種方式。村民郭用安畢業于西南大學動物科學專業,大學畢業後就回到家鄉大進鎮紫金村以肉牛養殖創業。然而,資金的缺乏使得他的肉牛養殖場最初更像是一個農戶的牛棚,不成規模。李雲勇了解到郭用安的情況後,認為肉牛養殖做大做強後,將會帶來“扶貧經濟大循環鏈”,需要鼓勵。

  經過一番努力,郭用安曾經的牛棚變成了佔地3000平方米的大型養殖場,並與重慶恒都食品開發有限公司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每年可凈賺30萬元。李雲勇提出的“扶貧經濟大循環鏈”也顯現了效果:養殖場不僅長期需要雇傭一批貧困戶工作,還以380元每噸的價格,向當地貧困戶收購玉米桿作為肉牛餵養飼料。養殖場一年所需玉米桿高達400多噸,以每噸380元的收購價計算,每年支付到貧困戶手中的錢就有15.2萬元。

  “養殖場的成功不僅帶動了周邊貧困戶迅速脫貧致富,更重要的是極大地刺激了農村創業激情。”李雲勇介紹,2018年1月,大進鎮紫金村組織返鄉過年的農民工、大學生召開座談會,宣傳創業政策的同時,特意邀請到郭用安介紹他的創業成功經驗。不少參會者得知鄉親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致富後,創業積極性被大大激發。大進鎮也趁熱打鐵,積極鼓勵有創業意願的返鄉農民工、大學生、本地能人自主創業。數據顯示,2018年大進鎮一年組織開展創業培訓11次,新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70萬元,扶持創業160人。

  一年扶貧期滿,李雲勇從大進鎮回到重慶市就業服務管理局後,參與起草的第一份文件就是《打贏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他説,“即便是回到了辦公室,我仍然是大進鎮的扶貧幹部,會繼續努力幫助更多貧困群眾實現就業脫貧。”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