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重慶頻道報道(陳昕):重慶人歷來愛喝茶。57歲的重慶人劉觀祿是巴南二聖鎮人,目前,除了擔任重慶市二聖茶葉有限公司生産部黨支部書記以外,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重慶市級非遺項目“巴南茶葉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作為茶葉製作非遺傳承人之一,劉觀祿扛起了傳承制茶技藝的擔子。
與茶葉結緣
巴南位於重慶主城南部,歷史悠久的巴南亦是巴茶的起源地之一。新中國成立以後,巴南種茶面積和茶葉産量逐年增長,茶産業曾一度成為了巴南支柱産業之一。
“我們這個地方以前幾乎家家都有做茶葉,我的祖輩父輩們也做,所以我在小時候就對茶葉有所了解。”回憶起如何與茶葉結緣,劉觀祿的思緒飄回了童年,他記得,小時候大人們都是用茶葉來招待家中的客人,一杯茶水融入了巴南人熱情好客的天性,變得清香而又甘甜。
製作好的茶葉 攝影 曹永歡
不過,雖然家裏都有做茶葉的傳統,劉觀祿進入社會以後,並沒有與茶葉有過多少交集。劉觀祿21歲從大學畢業,順利進入了政府機關單位工作,“那時候工作生活相對穩定,兩點一線的生活很規律,根本不會想到後來還會與茶成為終身伴侶。”
穩定的生活在劉觀祿26歲時被打破,因為工作需要,劉觀祿被調入了當時的巴縣二聖茶廠,並擔任廠長一職。
巴南茶技要求高
二聖茶廠位於巴南白象山茶園,白象山茶園始建於1976年,位於海拔600米-1000米的山區,地處中國名茶生産帶,面積達2萬畝,茶園春季平均氣溫15℃,土壤PH值在4.3-4.9之間,是生産無污染高品質茶葉的理想之地。
進入茶廠又擔任領導職務,劉觀祿心裏卻沒有足夠的底氣勝任這個崗位。“我當時只具備了炒茶的基本技能,可是巴南茶技有很深的學問,我根本不具備做茶這一套系統知識。”為了能儘早掌握巴南茶葉一整套製作流程方法,劉觀祿主動要求到生産一線,甚至將辦公地點放到了生産車間裏面。
觀摩茶葉製作、跟老師傅請教、實際動手操作……白天工作時間,劉觀祿一邊忙著對茶廠進行整體管理,一邊兼顧學習茶葉製作,到了晚上,他則經常給自己“充電”,利用下班時間自學茶技相關理論知識。
二聖茶山 攝影 曹永歡
劉觀祿説,巴南茶主要以綠茶為主,以巴南銀針、巴南明前玉綠茶最具代表性,茶葉外形挺直秀麗,綠潤顯毫,入水後,茶湯青綠而又明亮,呈現出清而不濁的視覺感受,聞起來清香中又兼帶栗香,品茶後給人一種醇爽回甘之感。
巴南茶製作博大精深,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製作手法,劉觀祿前後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才完全理解和掌握。劉觀祿介紹,傳統的制茶工藝有著繁複的工序,其中穿插了很多儀式,隨著時代進步,制茶工藝也被逐漸改良和優化,如今的制茶包括採摘、萎凋、殺青、揉捻、乾燥、粗加工、精加工等多個工序,但任何環節出現紕漏,都會影響泡出來的茶湯的口感。
文旅融合助巴南茶走向世界
遊客體驗茶葉採摘 攝影 曹永歡
2011年,“巴南茶葉製作技藝”被評為重慶市級非遺,劉觀祿則成為了巴南茶技的傳承人。劉觀祿感嘆,利用巴南茶技,可以向世界展示巴南璀璨的歷史文化,也給全球提供了認識巴南、體驗巴南的又一種方式。“茶技為巴南人講好巴南故事,打開了一扇新的天窗。”劉觀祿説道。
因此,在制茶過程中,劉觀祿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推廣巴南茶的機會。“巴南區二聖鎮是重慶茶鄉,巴南茶有‘巴南銀針’、‘巴南珍眉’、‘ 巴南香茗’等多個系列品種,巴南茶葉無污染、高品質,十分貼近大眾的生活。”劉觀祿當起了巴南茶的“代言人”,也帶來了發展的契機。
巴南茶葉在市場不斷走俏,遠銷日本等國家,白象山茶園也順勢而為,推出了諸多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茶園人氣漸增,很多人慕名而往,一些外國友人專程找到劉觀祿,希望拜師學藝。
在茶園,遊客不僅能親自採摘茶葉,亦能跟隨劉觀祿一起學習如何炒制茶葉,同時,喝茶之餘欣賞茶藝表演,又能從中感知巴南茶悠久的“非遺”文化,茶園為旅遊插上了文化的翅膀,巴南也走出了一條文旅發展的新路徑。
製作好的茶葉 攝影 曹永歡
2005年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唯一指定用茶,2007年重慶直轄十週年慶典接待用茶和唯一指定禮品茶,第六屆、第七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一等獎,第十二屆國際名茶評比斬獲兩金兩銀……巴南茶逐漸在國際國內闖出了一片天,也收穫了更多來自全球的美譽度和關注度。
如今,即將年滿60的劉觀祿每天依然會準時出現在茶山。“活到老、學到老,作為傳承人,在有生之年我還需繼續加強學習,希望讓巴南茶葉香滿世界。”劉觀祿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