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他自身是個殘疾人,因在扶貧助殘工作中成績突出、事跡感人,被重慶市江津區殘工委授予“助殘先進個人”光榮稱號,他就是重慶全業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經理羅凱。
羅凱從小生活在小山村,家庭較貧困,為減輕家庭負擔,17歲(1999年)就走向社會,在重慶通達機械廠當車工學徒。進廠的第二年(2000年),他剛滿18歲,因機器設備故障,讓他左手失去了一根指頭。但他並沒因此退縮,傷痛治愈後,更加刻苦學習技術。2009年9月的一天,因維修設備失控羅凱再次受傷,右手腕處嚴重骨折,幾根主力筋,肌腱,血管斷裂,頓時鮮血直往外噴,當即由120車接送到醫院搶救。
從醫院出院休息養傷6個月後回到廠裏,他原來的工作崗位早已被他人頂替。羅凱只能重新去尋找新的工作,然而因為自身的殘疾,所以處處碰壁。
羅凱(左一)向前來參觀的江津區殘聯的負責人介紹情況 供圖 江津區委宣傳部
家人的陪伴,妻子的鼓勵,讓羅凱的心漸漸恢復了平靜。2010年,他毅然決定自主創業,從小作坊做起。他用了僅有的4.3萬元,購買了一台6140的小車床,找了個學徒,辦起了機械加工廠。通過幾年的艱苦創業,羅凱把小作坊做成了大公司,還建立起了一支由30多人組成的工友團隊。
2016年,國家實施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産能,上下産業鏈受到衝擊,羅凱的公司也陷入了危機。正當公司處於舉步維艱之時,國家扶殘助殘政策幫了他的大忙。在殘聯幫助下,羅凱申請了貸款,購買了新設備,簽了新訂單,公司才慢慢走出了困境。
羅凱(左一)與殘疾職工們親切交談 供圖 江津區委宣傳部
一天,公司來了個殘疾人小鄭,感同身受的羅凱,便立即安排小鄭上班。雖解決了他的困難,卻讓羅凱陷入深思。他知道,殘疾人就業是多麼不易。於是,羅凱向殘疾人伸出橄欖枝。很快,公司有了15個特殊員工。去年10月的一天,當羅凱得知江津聯暢職業培訓學校承接了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項目的消息後,帶領廠裏的殘疾職工參加了技能培訓。他還以自身經歷激勵工友,要好好珍惜學習機會,不斷地完善自我,找回自我,提升自我。
羅凱在日常的生産、生活及管理中與工友們建立起了深厚的兄弟情誼。在工友們的眼中,羅凱是老總、是師傅、是凱哥、更是恩人。(文 李定超 程雅琦 編輯 朱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