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豐都:發展特色産業 打通“整村旅遊”
華龍網  2019-07-24 13:10:18

  原標題:豐都譚洵溝村:貧困村變身後花園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24日9時訊(通訊員 鄧堯予)泓泓清泉孕育著鱗片生輝的生態魚,盈盈翠綠彰顯著原汁原味田園風貌,嫋嫋炊煙翻炒出土色土香的農家菜……7月24日,筆者了解到,在重慶市豐都縣譚洵溝村一幅“整村旅遊圖”正加緊展開。

  “駐村三個多月以來,我們將發展産業助民增收當做駐村幫扶的第一要務,依託臨近縣城的區位優勢、秀美的自然風光及豐富的農副産品,力求將譚洵溝村打造成集‘田園、家園、樂園’為一體的豐都後花園。”豐都縣興義鎮譚洵溝村駐村第一書記孫成平説。

  打通 “吃住玩”關鍵環節

  譚洵溝村距離縣城2公里,屬於中山山區,最高海拔980米,全村有3條主路,路況較佳,田地錯落有致位於兩邊,山頂千畝松林座落其間。針對村落精緻、山村如畫、區位優勢明顯以及長江、水塘、松林、田地天然成趣的特點,村裏決定打造“整村旅遊”,拉動市場經濟入村。

  發展“整村旅遊”的硬條件有了,但是遊客“吃住玩”的軟條件還需解決。今年4月初,該村駐村工作隊選拔了5名在村婦女,她們都居住在村口,房屋寬敞、身體健康、有一定做菜經驗。工作隊將她們交給江津餐飲商會免費培訓一週,重點學習農家樂管理和餐飲技能。4月中下旬,村民張桂珍家的農家樂開業。

  “小龍蝦、清水魚都比較受歡迎,遊客自己去塘裏釣起來,然後交我們加工,剩下的原料可以購買後帶走。”張桂珍介紹,自己的農家樂主打菜有清水龍蝦、生態魚、土雞湯、豆花、臘肉等,其它小菜也都是附近農戶自己種植的蔬菜,食材原料天然生態,客人自己吃剩的都會打包帶走。截至目前,她家的農家樂已接團隊客人20余個。

  在玩方面,工作隊確定了8個免費景點,並製作了簡介, “老樹品茗”“臥龍山崗”“望江攬勝”“憶苦思甜”“松林聞濤”“露營基地”“魚蝦垂釣”“農趣體驗”等景點或景色優美、或意味深長、或體驗農趣,讓遊客流連忘返。

  村裏價格優勢明顯的1元土雞蛋、18元土雞、3元藠頭、大米及貧困戶編制的竹簍等都是遊客非常喜歡的土特産品,大家爭相購買。“每逢週末或者節日,村裏農家樂生意格外火爆。”孫成平説,“我們計劃成立鄉旅合作社,總攬鄉旅業務,建設水果採摘、蔬菜種植、農耕體驗等特色農業産業項目,實現整村創收。”

  發展“短平快”脫貧産業

  譚洵溝村有光伏發電、龍蝦養殖、核桃種植、花椒種植、生豬養殖等産業,但工作隊認為,這些産業要麼局限于少數大戶、要麼週期較長,村民利益聯結較少。

  “村裏農業産業結構不優,市場競爭力弱,導致效益不高。”孫成平説,考慮到豐都歷來有種植中藥材的習慣、中藥材週期短效益好的特點,工作隊決定主動聯繫豐都最大的中藥材收、制、銷企業“希美制藥”來村進行“種收産銷一體”示範,大範圍覆蓋村民土地。

  説幹就幹,今年6月6日,頂著烈日高溫,駐村扶貧工作隊全體,與村社幹部、希美制藥相關人員一起,逐戶免費分發優質紫蘇種子100斤,在多處玉米地現場示範種植技術要領,講解種植效益和相關政策。

  辛勤的工作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從最開始村民普遍觀望等待、少部分抱著試種的心理,到最後100斤種子分發完畢,近100畝土地種植完畢。

  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和村專幹帶頭種植,選用自家不同類型的土地共近10畝進行試驗,種植了金錢草、錢胡、瓜簍、蒲公英、淫羊藿等中藥材。

  在村幹部的帶動下,該村種植各類中藥材100余畝。“下半年收穫後,試種的各類中藥材將按照藥典要求進行含量檢測,確定大範圍種植的主要品種。”孫成平説,為了提高種植效益,村裏採取與企業合作方式發展中藥材産業,根據合同,村民出地、勞力,企業出種子、技術,並負責收購。如果試種成功,全村至少40%以上土地都將種上中藥材。”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