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重慶頻道報道(楊飛):重慶渝中區大陽溝派出所是新中國第一批公安派出所,自1950年成立以來,一代代民警在69年裏不斷繼承發揚大陽溝派出所“廉政愛民”精神,從做好每一件群眾期盼的小事入手,不斷繼承創新群眾工作法,把大事化小,把小事做好,贏得了轄區群眾的信任,實現了矛盾化解在基層、社區平安不出事、便民服務不缺位的“楓橋式派出所”要求。
新中國成立初期大陽溝派出所民警與群眾交流 供圖 渝中區公安分局
做好小事促和諧
大陽溝派出所地處重慶市最繁華的解放碑中央商務區核心區域,共轄9個社區,常住及暫住人口有8.7萬餘人,大型商場、金融網點及店堂門市1萬餘家,外國駐渝領事館10家,轄區日均人流量超過30萬人次。商業發達、人口密集,使得大陽溝派出所面臨的群眾矛盾糾紛問題十分複雜。不過,一代代大陽溝民警從辦好每一件小事著手,逐漸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1953年,大陽溝派出所因做好愛民小事被重慶市政府授予“愛民模範派出所”。從此,“廉政愛民”的精神在這裡生根開花、薪火相傳。上世紀50年代,派出所就做了愛民箱挂在各個地段上,把居民的門牌號寫在竹片上挨家挨戶發放,並告訴群眾,有意見、有問題就把竹片投入愛民箱內,民警8小時內會上門聽取意見,解決問題。
李壯苗(中)在調解群眾糾紛 供圖 渝中區公安分局
如今,竹片沒有了,但群眾工作有了新的載體。2017年,大陽溝派出所成立了“李壯苗調解工作室”,由入警29年的李壯苗帶隊專門調解群眾糾紛。李壯苗在崗位上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李壯苗之調解工作法”,數十年來,他堅持“糾紛必調解,矛盾不出所”,每年調解糾紛多達200余起,成功率達99%,被群眾稱為“金牌調解員”。李壯苗今年就要退休了,但在他的帶領下,很多調解員已經能夠獨當一面,有的也當起了師傅。
為民服務講真心
“寧肯自己麻煩千遍,不讓群眾一事不便”。這句貼在派出所墻頭的口號,是戶籍民警陳定源在上個世紀50年代提出來,並在數十年的從警生涯中始終踐行的。
早在60多年前,陳定源就提出了24小時晝夜辦公為民服務的理念,改掉了過去戶籍民警“下班不辦、休息不辦、學習不辦、夜間不辦、當段民警不在不辦”的陳規舊習。陳定源還注意到,來辦事的群眾經常會提到一些問題,如糧店在哪、某家旅館的電話號碼是多少等,大部分問題他都無法回答。於是,他跑車站、跑碼頭,又抱來電話簿,整理出了一份衣食住行的“百科全書”,能滿足大部分群眾的需求。
年輕時的陳定源(中)熱情接待來訪群眾 供圖 渝中區公安分局
陳定源是大陽溝派出所所有民警的縮影,每個民警都在用心服務群眾。轄區居民龐大姐一個人供兒子上學,1996年下崗以後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她本想向兄弟姐妹求助,但遠水解不了近渴。眼看生活無著,她有些想不開。當時的社區民警吳峰了解情況後,一邊開導龐姐,一邊掏出自己2000元工資塞給她以解燃眉之急。隨後,吳峰發動戰友和轄區居民為她捐了8000多元,又請居委會幫她找了個比較穩定的家政工作,最終母子倆渡過了難關。2004年兒子高考的時候,龐紅對兒子説:“你就考公安院校吧,畢業後你一定要像你吳峰叔叔那樣當個好警察。”
如今,在關愛幫扶方面,大陽溝派出所推出了服務社區的“溫暖工程”、服務老人的“關愛工程”、服務兒童的“愛心工程”,發放幫扶資金30余萬元,累計照顧48位孤寡老人的生活起居,資助了60余個困難學生。同時,大陽溝派出所推出了“戶籍窗口全年365天天天開門辦公,警務諮詢服務台一站式服務”等承諾,並在重慶市率先推行民生警務一體機和身份證自助領證機,切實解決了轄區群眾上班、上學時間無法到所辦理證件的困難。
已經退休的陳定源回到大陽溝派出所回憶自己工作時的歲月 攝影 楊飛
自1953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授予“愛民模範派出所”稱號以來,大陽溝派出所先後榮獲國務院授予的“人民滿意派出所”榮譽稱號、“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公安部“全國模範公安派出所”、“全國優秀公安基層單位”等210多項榮譽、榮立公安部集體一等功,成為重慶市乃至全國公安派出所一面不倒的旗幟。從“愛民模範派出所”到“人民滿意派出所”,“愛民”成為大陽溝派出所踐行“楓橋式派出所”的精神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