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重慶頻道報道(鄧三忠):9月4日,“2019全國重點網絡媒體記者重慶行”採訪團走進重慶市北碚區,探訪北碚區“1+N”的博物館聚落群、縉雲山風景區等地,感受北碚區用生態滋養人文,用人文譜寫生態的城市氣質。
北碚“1+N”博物館群:城市文脈薪火相傳
北碚歷史文化陳列館于2018年年底正式開放,宣告著北碚區“1+N”的博物館聚落群正式形成。北碚歷史文化和現實文化的融合已搭建起橋梁,北碚還將用更多行動留住城市記憶,延續歷史文脈。
北碚博物館 攝影 鄧三忠
北碚歷史文化陳列館是北碚博物館于2018年建設的展覽陳列空間,以歷史時間軸為序,通過“歷史遺珍”“鄉建典範”“抗戰重鎮”“繼往開來”四個單元,共展出文物1000余件。9月4日,採訪團進入北碚歷史文化陳列館,感受北碚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從巴國的石雕、碑刻到清代的團龍紋紗服、湊成灣碗槨墓;從三線建設的機器到再現馮玉齋開設的玉大茶莊……北碚近2000年的文脈,在這裡都有跡可循。下沉式微縮景觀是北碚歷史文化陳列館內的一大亮點。近百平的面積,向眾人展示了一個“袖珍”北碚,1:500的比例還原了上個世紀40年代北碚鄉村建設運動後的城市風貌。
北碚區博物館展出的文物 攝影 鄧三忠
除了北碚歷史文化陳列館,北碚區還緊緊圍繞文化高地建設做文章。目前,北碚博物館已經依託盧作孚紀念館、晏陽初紀念館、四世同堂紀念館、梁實秋紀念館、國立復旦大學重慶舊址、榮譽軍人自治實驗區舊址等散落在北碚區內各地的紀念性館、抗戰遺址,形成了極具特色的紀念館聚落群。
北碚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北碚將以北碚歷史文化陳列館為龍頭,著力打造特色鮮明的博物館群,弘揚優秀歷史文化,塑造北碚城市精神,建設現代氣息與歷史文化相得益彰的文化之城,努力推動北碚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縉雲山風景名勝區 攝影 鄧三忠
縉雲山:生態修復完成美麗升級
北碚區縉雲山有著林海蒼茫、奇峰聳翠的自然奇觀,李商隱的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為這片生態名山暈染了濃厚的人文色彩;如今,在新時代新要求下,這一葉重慶主城的“綠肺”,還在不斷蝶變升級。
縉雲山保護區跨重慶市北碚、沙坪壩、璧山三個區,是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類型生態系統保持極佳的區域,有珙桐、桫欏等國家級保護珍稀植物51種。2001年,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立,山下是重慶城區,週邊是縉雲山風景名勝區,“三區疊加”優勢得天獨厚。優美的環境引來遊人客商如織,也催生了管理難題——農家樂違規經營、“蠶食”林地;自然保護區開發受限,基礎設施滯後,部分原住民私搭亂建、致富困難。2018年6月5日,重慶市委、市政府提出“保護自然、保障民生”方針,以最堅決的態度和最有力的舉措,啟動縉雲山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強力治理沉疴頑疾。
得益於環境改善,今年3月舉辦的縉雲山國際森林山地馬拉松賽吸引了國內外5000名跑步愛好者參賽,“五一”期間縉雲山景區接待遊客6.35萬人次,同比增長57.6%。
目前,重慶市相關部門正在編制報送縉雲山保護區總體規劃以及縉雲山生態修復、空間利用、文旅産業提升3個專項規劃,在嚴格保護生態的前提下,依法依規、科學有序發展休閒度假、溫泉康養、文化體驗等生態産業,將縉雲山打造成度假公園。
據悉,未來,北碚將推動農家樂向精品民宿轉型,加快片區棚改;啟動大縉雲山環山綠色步道示範段項目;完善北溫泉公園旅遊設施……多措並舉,加快推進“山上做減法,半山做特色,環山做加法”的産業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