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豐都馬蹬壩村:切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12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李達元)“自脫貧攻堅實施以來,我們通過對標對表,切實幫助貧困戶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確保按時保質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重慶市豐都縣雙龍鎮馬蹬壩村駐村第一書記王福權説。
9月11日,筆者了解到,馬蹬壩村下轄6個村民小組,有農戶404戶,總人口1263人。全村現有建卡貧困戶38戶146人,其中已脫貧戶34戶131人,未脫貧戶4戶15人。另有特困人員5戶5人,殘疾人37戶38人,低保25戶42人。2018年,該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50元。
扶貧産業助農增收
“以前,我們村幾乎沒有特色産業,在家農戶主要以傳統糧油種植為主,年輕勞動力經濟收入主要以外出務工為主。近幾年,通過實施脫貧攻堅,村裏才逐漸發展了幾個産業,有效帶動了大部分貧困農戶實現脫貧增收。”馬蹬壩村黨支部書記楊北平説。
楊北平介紹,首先是發展花椒産業,並建立花椒專業合作社,採取大戶示範帶動的方式,目前已種植花椒100畝。自花椒栽種到地裏後,平時的田間管理,比如除草、施肥、殺蟲、修枝、松土等,就通過雇請村裏的貧困戶來地裏打工,讓他們掙現錢增加收入。
“因為是在家門口的花椒基地打工,一般都是季節性的活兒,不但掙了錢,還可以做自家的承包地,同時還可以照顧家裏的老人和孩子。”馬蹬壩村三組貧困戶代傳芬説。據悉,在花椒基地打工的貧困戶,像她這樣情況的目前共有19戶70多人,
其次是引進外資流轉土地100畝用於種植苗木,反過來,老闆雇請村裏的貧困戶到苗木基地打工,直接帶動了約40人就業,並不同程度實現了增收。
再次就是發動農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種植紅油香椿720畝,等投産後,每年農戶可獲得收益的40%分紅,同時,村上可提取收益的5%作為集體經濟。土地入股的農戶,還可返聘到香椿基地務工,等於一份地有了兩份收入,目前有近60在該基地務工。
民生事業逐步完善
“以公路建設為代表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村農民穩定脫貧、長久發展的必要前提,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王福權説,歷任駐村工作隊始終把修路作為扶貧工作重中之重。
通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馬蹬壩村已硬化村內道路4條共13.5公里,實現了村與組、組與組之間相互暢通;新修産業路寬2米、長1.5公里,生産便道寬0.8米、長3公里,人行便道寬1.5米、長12公里,實現了戶戶出行下雨天鞋不粘泥。
“以前,村民種莊稼基本靠天吃飯,特別是遇到夏季高溫乾旱,連人畜飲水都成問題。” 馬蹬壩村村幹部楊春燕説,為此,通過駐村工作隊的爭取,村裏修建了蒜地灣水廠,可蓄水200立方米,解決二、三、四、五、六共5個組、330戶1040余人的飲水。同時,還修建了蓄水30立方以上水池9個,1戶1池53個,目前自來水實現全覆蓋。
馬蹬壩村新修建的水廠 。通訊員 李達元 攝
馬蹬壩村還抓住脫貧攻堅機遇,現已整治山坪塘11口,整治率達100%;修建灌溉溝渠2500米,可灌溉全村40%農田。此外,國土整治坡改梯100畝,完成電網改造達到100%。
“醫療教育方面,我村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46人全部參加醫療保險及精準脫貧保;全村建檔貧困戶的適齡兒童全部就讀且享受教育資助政策。”楊春燕説。
住有所居環境變美
“打好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關鍵在於是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我們不僅要讓貧困戶吃飽穿暖脫貧致富,更要讓他們住有所居,改善居住環境。”王福權説。
據了解,馬蹬壩村2014年完成D級危房改造7戶;2015年完成C級危房改造5戶;2016年完成C級危房改造8戶,D級危房改造1戶;2017年完成C級危房改造32戶,D級危房改造4戶;2018年完成C級危房改造23戶,D級危房改造4戶。
“與此同時,我村還實施了農房風貌改造46戶,農房‘四改’53戶,易地搬遷3戶11人。截至目前,全村38戶貧困戶住房改造已全部改造完畢。”楊北平説。
馬蹬壩村整治後的山坪塘。通訊員 李達元 攝
不僅要讓農戶住有所居,還要讓農戶住得舒適、身心健康。為此,馬蹬壩村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契機,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除了清除房屋周邊垃圾,更是對流經村內的雙龍河進行治理,在兩岸修築了護岸,岸兩邊修建了混凝土路面的人行道,還安裝了護欄。每天清晨或黃昏,三三兩兩的村民走在河岸的人行道上,一邊散步,一邊觀賞河岸風景,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彼此説説笑笑,愉悅了心情,臉上洋溢著幸福感獲得感,
“雙龍河兩岸綠樹成蔭,河水清澈,空氣清新,只要不下雨,村裏很多老人堅持每天早晚來河岸散步,這裡似乎成了他們的濱江公園。”楊北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