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我在你們超市買到的飲料已經過期了,要求超市賠償我的損失。”5月15日,消費者張先生在單位附近的一家超市買到了一瓶過期的進口飲品。超市的工作人員隨即解釋:“這是由於清理商品的工作人員看不懂外國飲品包裝上的英文導致未將過期飲料及時下架産生的誤會,希望消費者諒解。”
這是糾紛雙方在沙坪壩區人民法院産品責任糾紛專業調解室的真實場景,現場的氣氛並不“和諧”。經重慶市沙坪壩區市場監管局駐區法院調解員陳中明的釋法説理,這起因消費者購買到過期飲料引發的索賠糾紛成功化解于訴前,並當場進行了司法確認。
為全面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有效化解産品責任糾紛,保障食品、藥品領域安全,2019年11月,經該區市場監管局、法院和消委會共同研究,決定通過採取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暢通信息共享渠道、設立駐區法院産品責任糾紛專業調解室、明確行政調解先行制度等方式,共同打造一個多方參與、多元調解的訴源解紛機制。
據悉,該區市場監管局先行先試創新工作機制,同區法院、消委會成立了區産品責任糾紛專業調解委員會,由該區市場監管局分管副局長擔任調解委員會主任,區市場監管局與消委會選派2名資深調解員進駐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特邀調解室,依託“糾紛易解平臺”,對法院訴前委派、訴中委託的産品責任糾紛案件進行調解。同時,實行行政調解程式與司法確認程式“一站式”辦理無縫對接,使協議具有了法律強制力,對維護消費雙方合法權益無疑是一個利好。目前,針對消費維權糾紛“多元調解+一站式服務”,該區市場監管局推行産品責任糾紛的調解機制已走在全市前列。
據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消費者維權意識不斷增強,近年來,涉及食品安全、網絡購物等方面的消費維權糾紛數量增長迅速,對於已形成的消費維權糾紛,其解決的一般規律是越往後風險越高、難度越大、程式越繁、成本也越高。
據悉,2019年10月該區市場監管部門駐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特邀調解室成立後,消費維權方面的訴前調解效率和成功率大幅攀升。2020年以來,該區法院涉及産品責任糾紛方面的立案數為341件,同比2019年減少88.7%。
該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將繼續聯動司法機關、政府部門、街道社區、行業協會等,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合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消費維權糾紛,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和安全放心的市場消費環境。(文 楊坤海 鐘一洋 編輯 胡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