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田渝兵 實習生 朱應霞):2009年,當秦爭從全國知名法律院校中國政法大學畢業的時候,想過當法官、當律師,就是沒想過有朝一日會成為警察。
不過緣分來了擋不住,2011年秦爭辭去法院文書的穩定工作,背井離鄉到重慶當警察,用不服輸的精神克服了各種困難,成為了巴南區公安分局花溪派出所小有名氣的民警。
工作中,秦爭用學過的法律知識做調解收到了奇效,以她名字命名的“爭爭調解工作室”,創造了98.8%的調解成功率,獲得了當地居民的好評。
逃離舒適區選擇從警
在剛加入警隊的時候,秦爭是一個內向的人,據花溪派出所所長廖昌明回憶:“2012年秦爭剛到我們所的時候,主要做內勤工作,平時話很少,很少主動去跟人交流。”
2011年9月,秦爭如願考上了交巡警,被分到了巴南區交巡警支隊第五大隊,慢慢開始和外界打交道;隨後2012年花溪派出所成立之後,她又從交巡警轉到了派出所,她現在的性格就是做社區民警鍛鍊出來的。秦爭表示:“我剛到花溪派出所的時候主要做內勤,後來2014年開始做社區民警,主要負責南城社區。要想做好社區民警,必須勇於和人溝通交流,加上社區民警經常會調解糾紛,不知不覺我的口才就鍛鍊出來了,我找到了做警察的成就感,性格自然就開朗了。”
秦爭正在開展社區警務工作 供圖 重慶公安局巴南分局
為民排憂重拾法律武器
2015年,花溪派出所打造紅光警務區,秦爭在試點工作中發現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以前我們民警做調解,基本都是和稀泥,雙方各讓一步,最後達成共識。這個過程中,我們曾遇到了現場調解成功,事後不再發生二次糾紛的情況。可是有司法所介入的調解,採取法律手段,效果就大大好于言語的説教。我正好是學法律的,覺得用法律做調解是一個新的工作方法。”
秦爭在將自己的想法彙報給了所長廖昌明,結果得到了大力支持:2017年花溪派出所搬遷到新址,有了更大的辦公空間後,廖昌明決定成立一個由秦爭牽頭的調解工作室,由專人負責整個派出所的調解工作,民警秦爭、呂小紅和徐鑫成為了調解工作室的三位“元老”。
2017年7月,在學習了其它派出所經驗的基礎上,秦爭所在的調解工作室開啟了全新的“3+N”(3代表派出所、司法和區法院,N代表退休幹部、退伍老兵、退休老師、鄉賢、商會等社區力量)調解模式,很快收到了奇效,據秦爭回憶:“當時我們都沒想到效果會這麼好,轄區日常的糾紛,到了我們調解室,很快就解決了,不僅避免了糾紛進一步升級,還解放了警力。”
“一書”解決履行困難
在當地居民的好評聲中,秦爭並沒有飄飄然,她在做調解當事人回訪的過程中,發現一道難題:遇到涉及安全事故賠償、民工勞資糾紛等金額較大的調解,即使調解成功,事後仍需要進行分期履行或定期履行的調解協議,當事人時常出現不履行協議的情況。
人民調解協議書並不具備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應該如何化解這道難題?作為一名法律專業的畢業生,秦爭在和巴南區法院做工作對接時,説出了這個疑問,引起了法院的重視。
隨後巴南區法院的副院長劉秀榮和派出所所長廖昌明進行了商談,最後確定了花溪派出所負責調解,巴南區法院根據調解協議、申請書等資料,形成司法確認的民事裁定書,事後這種模式被稱為“一書”。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縮短辦理“一書”的時間,2018年5月,秦爭再次對接了巴南區法院,最後推進了“一書”的數據化,這也讓“一書”的製作時間由過去的20天縮短到了30分鐘。秦爭表示:“實施‘一書’之前,調解協議的履行率為87.2%,實施紙質的‘一書’後履行率提高到94.7%,後來‘一書’採用數據化後,履行率達到了10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