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檔電視音樂真人秀覆蓋全年 火爆背後現危機
影視演員也跨界來比拼歌藝了,電子舞曲也有單獨的競演節目了,一批當年沒紅起來的金曲也要被“打撈”起來……2016年,近40檔音樂類綜藝節目熒屏井噴,花樣和玩法不斷推陳出新,卻越來越難撩動觀眾的神經。
表面火爆的背後,實則歌手荒、作品荒,折射的是當今樂壇的原創荒。許多業內人士指出,如今的音樂真人秀只能説是包含了音樂元素的綜藝節目,已經在背離音樂性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當各種“音樂遺産”被重復消費、各路“職業選手”越來越臉熟,再多的音樂真人秀也救不了華語樂壇的原創力。
花樣多,收視卻大都成炮灰
這幾年能火的音樂真人秀無非兩大類:以《中國好聲音》為代表的素人爭霸、以《我是歌手》為代表的明星競唱。在創意荒、歌手荒和廣電總局政策調整等多重打擊下,音樂類節目一度步入困局。就在不少人認為音樂類節目已接近窮途末路時,2016年,它們卻捲土重來了。
從今年開始,前兩季的音樂真人秀突然激增至近30檔,儼然各大衛視的“標配”,並開始了花樣翻新、細分受眾。比如前陣子《誰是大歌神》和《隱藏的歌手》都玩大咖和素人模倣競猜的戲碼;現在播出的《跨界歌王》邀請了劉濤、王凱、秦海璐、李光潔等一眾影視演員也來歌藝大PK,《加油吧!美少女》目標是打造內地第一女團,剛開播的《蓋世英雄》邀請了王力宏、鳥叔等專門玩轉電子舞曲……從類型上看,包括素人競技、歌手競演、懸疑推理、偶像團體養成、音樂遊戲等形式花樣翻新應有盡有。
接下來的7月暑期檔,《2016中國好聲音》又將敲響戰鼓,還有即將開播的《原來是金曲》號稱要打撈一批當年沒紅起來的金曲,《中國樂隊》顧名思義是選拔樂隊,《蒙面歌王》第二季將來襲,在網絡平臺播出的“超女”也將進入高潮……看來,這股音樂真人秀熱潮將延續全年。
表面上一派繁華,事實上收視如何呢?從已播完的節目來看,CSM50城收視數據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到2016年第二季度綜藝最高收視中,僅《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進入前十地位;而在音樂類節目最高收視排行中,除了這兩檔節目外收視均沒有破2.近期三檔正在播出的節目《跨界歌王》、《蓋世英雄》、《我想和你唱》、《加油吧!美少女》,單期收視率均徘徊在1%左右。
這意味著,在每年數百檔的綜藝節目大版圖中,音樂類真人秀數量雖然佔了上風,但收視大都成了炮灰。
歌手荒,大家都在搶“收割”不“播種”
不但收視率難盡如人意,事實上,歌手荒、作品荒,是音樂真人秀普遍遭遇的尷尬。
拿選手來説,《蓋世英雄》中的吉克雋逸、吳莫愁都出自“好聲音”,譚維維、平安、薛之謙、大張偉……幾乎稱得上“熒屏爆款”了。就連被公認為最佳造星平臺的“好聲音”辦了四年也不過火了四、五個歌手,熒屏熟臉氾濫,難怪有節目只好把目光轉向演員出身的“跨界歌手”。
事實上,全國優秀選手資源就這麼多,每檔綜藝節目都只想著迅速“收割”現成的,卻沒有人真正切切實實地“播種”,有限的人才資源被無止境地“開發”,原本的“璞玉”好聲音成為被過度包裝的“職業選手”。
著名音樂人高曉松曾拿“捕魚”來比喻這種過度消費的現象。“唱片藝人不可能是在唱片公司裏錘鍊出來的,一定只能在生活中慢慢成長。選手們被養了幾年之後,今年這一網都撈起來了,下一撥選手得再經歷幾年風雨。”
那麼多音樂類節目,新人為什麼還是出不來?知名網絡樂評人“耳帝”評價,這幾年綜藝選秀方向是錯誤的,適合出唱片的歌手基本都會被淘汰,新人錄製的新歌簡直無法入耳。“如今年輕歌手的通病是現場跟錄音只能佔其一。‘好聲音’等節目選出的歌手基本都錄不了唱片,因為能出片的基本都現場唱得爛,容易被秒殺,即便評委保著,電視效果爛,觀眾也不買賬。”
十三月唱片公司CEO盧中強認為,音樂真人秀節目最終還是個商業行為,藝人靠電視短暫獲取關注,黃金期也就是三個月。“這期間如果立刻有作品跟上,符合受眾預期,就能繼續發展。問題是,我們的創作團隊垮了呀!”
原創荒,翻來覆去還是在消費“音樂遺産”
盧中強提到的是音樂真人秀火爆背後的最大尷尬:作品荒,原創荒。除了一檔專門打造原創音樂的《中國好歌曲》外,現在的音樂真人秀不論形式如何變化,本質上還是在玩老歌新編的戲碼,都在消費“音樂遺産”。《南山南》、《What's Up》、《我的歌聲裏》……這些“爆款”哪首不是翻唱?即使“好歌曲”,第三季也再也沒有誕生諸如《卷珠簾》、《要死就要死在你手裏》這樣的金曲。
為什麼原創那麼難?因為收視率低啊!幾位電視人都坦言,收視率不需要原創音樂,那不過是點綴罷了——要知道,收視峰值永遠出現在戲劇性的時刻。讓明星唱一首新歌收視都往下掉,誰還有勇氣幫一個新人推自己的原創作品?
如今的音樂類節目,多標榜要為“內地樂壇尋找真正好聲音”、“實現你的音樂夢想”,然而在娛樂性和音樂性發生衝突時,起初宣稱的“音樂本質”最終都拐到娛樂本性。這幾年選秀出來的新人,發行的個人專輯應者寥寥,大家記得的幾乎都是他們翻唱的老歌。
好幾位電視製片人都説,看似井噴的音樂節目背後,行業人對音樂類節目已然喪失了把控性,與其説現在音樂類節目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音樂真人秀,只是跟音樂相關的節目而已。
“這些推陳出新的花樣都是電視形態的突破,而非音樂行業的突破。音樂節目生命力的延續不僅僅來自於前端歌手的表演,更多基礎來自幕後音樂人。如今,華語音樂的原創力已經消失殆盡。”盧中強這樣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