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相親》不等於包辦婚姻 監製回應節目質疑
《中國式相親》火了,然而比高開的收視率更火爆的是隨之而來的評論熱度。
首期節目,男女嘉賓相隔不見,登場女嘉賓直接對話男生父母,“父母陪兒女相親”的新形式招致諸多爭議,甚至有觀點稱此種相親形式是“傳統的倒退”,節目是“換了包裝的包辦婚姻”。對此,節目監製劉原回應稱:將父母加入到相親環節中,絕不是一次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倒退,其實是用規則和相親場景的外殼,讓單身男女和他們的父母進行一次婚戀觀念和情感的碰撞,“我們的初衷有兩個,一是促成良緣,二是加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代際溝通。”
“父母包辦”還是“對話父母”?
節目中,五位男嘉賓帶著自己的父母家人上陣,隨後被帶進玻璃房“隔離”。女嘉賓輪番上場,與男嘉賓父母直接對話,中意的父母將亮燈,獲得三組家庭青睞則進入女嘉賓反轉環節……父母的主動權被首次擺在臺前,有人質疑稱這種節目形式因循了一個世紀前中國“傳統包辦婚姻”的相親模式!
節目組監製劉原回應稱這樣的觀點是對節目的一種誤讀,如果只是雙方父母見面決定男女擇偶,這才叫“父母之命”,但是節目是讓年輕人和長輩在一起對話,“父母坐在前臺並不意味著父母‘包辦’,即使在國外,男女要結婚還是要帶給父母看,獲得祝福或者認可。我們提供了一個場景讓單身的男女和父母能有一次直接的對話與情感的碰撞,通過規則的設計讓每一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念的權利。”
節目實際包含臺前、臺後兩條線,父母對話登臺的單身男女,同時與自家孩子溝通。“相親與自由不矛盾,為了保障充分的自主權,孩子在後臺可以通過電話連線前臺,隨時表達自己的意願,父母和媒人只是把關建議,後臺嘉賓擁有爆燈權表明態度,前臺嘉賓自行做出最終決定,父母並不是有些評論認為的‘專權’,可以把關但不可能替孩子做最後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