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紀錄中國banner
紀錄片:因跨界,更火熱
2017-11-08 17:01:41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徐明輝

  《航拍中國》,是航拍工業片與紀錄片的跨界成果;《羋月傳奇》,是電視劇行業與紀錄片的跨界成果;《茶界中國》,是眾籌模式與紀錄片的跨界成果;明年播出的《火星計劃》,是真人秀+美劇+紀錄片的跨界新嘗試……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11月2日—3日,“金熊貓”國際紀錄片傳媒製作人合作論壇在2017(第十四屆)四川電視節重磅登場。兩天時間、3個單元、近30位嘉賓在論壇上分享思想。跨行業、跨地域、跨平臺等一系列“跨界”成為焦點話題。對此,央視紀錄頻道總監梁紅説,“金熊貓”每次的話題都是紀錄片的風向標,今年的主題“跨界”更凸現了紀錄片人明天的趨向。

  平臺跨界:

  緊跟融合,但不僅僅盯著互聯網

  央視紀錄頻道是紀錄片的“國家隊”和“大本營”,2017年開始它的生産模式正悄然發生改變:片長規格除已有的50分鐘、25分鐘兩種,正式增加5分鐘短視頻與90分鐘的紀錄電影。這一改變源自紀錄片人審時度勢的分析,比如《航拍中國》僅微信評論量就超過10萬,比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就從網絡“燃”到全媒體。

  “現在,紀錄頻道從選題策劃的源頭便建立起媒體融合意識。”梁紅説,2018年紀錄頻道將推出一系列適合移動端用戶觀看的“微紀錄、短視頻”,如《如果國寶會説話》《中國字》《中國微名片》等。

  當然,“微”不是“唯一”。《零零後》《航拍中國》等紀錄片或將拍成大片登陸銀幕。這一變化又與五洲傳播中心副主任井水清的觀點不謀而合,“紀錄片需要從電視屏轉到手機屏,也需要從電視屏走到大銀幕”。《我們誕生在中國》是五洲傳播中心在紀錄電影方面的“首秀”,票房口碑雙贏。如今,五洲傳播中心的大型紀錄片經常與紀錄電影牽手同行,包括正在拍的《西藏時光》,以及與迪斯尼準備合作360度的環幕電影。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盯緊媒體融合,但不僅僅盯著互聯網。”這是梁紅對於紀錄片的跨界給出的判斷。

  産品找到了跨界的思路,那麼傳播上如何跨界?

  知了青年是個僅有兩歲的紀錄片“新兵”,但因《了不起的村落》《了不起的匠人》這一系列“了不起”成功殺入紀錄片的核心區。“在傳播的時候,我們要去進行媒介匹配。”在首席執行官李武望這樣的思路下,其作品有視頻、短視頻、平面、音頻、書籍、展覽、OTT、線下觀眾分享會等等。對此,他給出的公式是:紀實類産品首發的時候産生的收益是40%,還有60%是需要進行持續化運營和跟蹤,一旦把60%的價值發揮出來,它的收益遠大於綜藝,遠大於其他類型的産品。

  思維跨界:

  跳出圈子,吸引的不僅是資本

  跨界意味著什麼?跨界意味著5700萬元。

  這是三多堂影視公司總經理高曉蒙在分享紀錄片的跨界“錢景”時,給出的“測算”。三多堂是紀錄片第一股,也是行業資本運作的領頭羊,但這一次高曉蒙表示被資本“傷”到了。因為前段時間有個資本的大“漏”——紀錄電影《二十二》,這個“漏”紀錄片人都沒撿到,而是被電視劇人撿走了。

  紀錄電影《二十二》票房1.7億元,總投資宣發是500萬元,製作方大概可以分到36%的額度,約6200萬元,6200萬元減去500萬元等於5700萬元。一家電視劇公司投錢做了“這筆生意”,現在有這個片子最大的版權。“辛辛苦苦幾十年的紀錄片人面對一個紀錄片市場最大盈利可能性的時候,都輕而易舉地失之交臂了。紀錄片確實需要一個跨界的思維。”高曉蒙表示,思路確實還要打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痛定思痛,這次“漏”也告訴紀錄片人,業外資本正看好這個行業。如今,紀錄片創作進入一個高峰,正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的判斷:紀錄片的夏天到了。他認為,一個標誌是紀錄片殺入了衛視的黃金時段,包括排名前五的衛視黃金時段都播了紀錄片,而且收視率很高。第二個標誌是現實題材紀錄片火熱,講述中國奮鬥的作品層出不窮,成為中國夢最好的釋解。

  2016年中國紀錄片總産值超過52億元人民幣,2017年總産值有望翻番。告別“燒錢”,紀錄片人是該探討“錢景”的時候了。“我一直不認同紀錄片‘商業化’這三個字,”上海紀實頻道總監幹超認為,“但我們必須替紀實題材找到更多商業價值。”

  在尋找商業價值上,《茶界中國》無疑是一個教科書級別的案例。中國紀錄片網負責人、紀錄中國理事會秘書長張延利分享了這一案例。

  《茶界中國》是“圈外人”做的紀錄片,顛覆了紀錄片創作原有的思路,不做單純的紀錄片,而把紀錄片打造成一個品牌。《茶界中國》在京東上的眾籌完成率達到了414%,當時的想法是用兩天的時間眾籌8萬,但4個小時就突破了。現在,除了在江蘇衛視等平臺播出帶來的口碑,製作方還進行商標註冊,有專門《茶界中國》的茶,茶葉銷售收入達到幾百萬元。“這些行業外的人帶來的新思路,促使我們埋頭做紀錄片的人重新思考。”張延利認為。

  “紀錄片的價值不一定是這部片子所産生的商業回報,而是由它所衍生出的一系列商業回報。”高曉蒙很好地詮釋了《茶界中國》“蹚”出的一條新路。

  跨域傳播:

  要走進去,而不僅僅是走出去

  和《大黃山》一樣,越來越多的紀錄片成為“文化使者”,將中國故事帶到世界。安徽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禹城明認為,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紀錄片要學會“表達”。在安徽故事、國際表達方面,該臺曾為安徽省製作一個8分鐘的外宣短視頻,上線24小時點擊3.5億次。

  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這是中國紀錄片正在進行的探索。

  廣東廣播電視臺對外傳播中心副主任林慶堅分享了一個“以西方視角,講中國故事,創收視傳奇”的案例——《一個美國製片人眼中的海上絲綢之路》。

  片子選擇的講述者是傑弗裏·萊曼,美國PBS(美國公共電視臺)旅遊節目《週末環球行》的製片人、主持人。他曾兩次獲得艾美獎,擁有非常多的粉絲。實踐證明他對“海絲”的歷史解讀與中國的講述方式確有不同。片子播出後,在美國、加拿大、歐洲和亞洲地區播出,覆蓋人口約27億,美方提供的數據顯示,《一個美國製片人眼中的海上絲綢之路》在美播出的收視率是1,這是什麼概念呢?比PBS的平均收視率高出了一倍,而美國一個很著名的紀錄頻道的單集收視率也就0.3。

  林慶堅介紹,由於《一個美國製片人眼中的海上絲綢之路》旗開得勝,雙方正在籌拍《一個美國製片人眼中的粵港澳大灣區》,讓火熱中國的鮮活故事傳播到世界各地。

  禹城明也帶來好消息,安徽廣播電視臺的《中國文房四寶》《黃山短尾猴》也受到國際紀錄片界的關注,正在進行跨平臺整合,加入走出去的行列。

  “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這是《百年孤獨》中的一句話,有嘉賓建議,用這句話來形容紀錄片的跨界之旅。(稿件來源:中國紀錄片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