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福州站也由原來的末梢車站成為全國十大區域樞紐之一。東南網記者 鄭思楠攝
東南網7月23日訊(本網記者 鄭思楠 實習生 黃夢婷)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這四十年以來,隨著鐵路路網建設的不斷完善、高速鐵路的快速發展、智慧化服務的不斷升級,福州火車站實現了在基礎設施、技術、服務上的進一步的發展。以其安全、正點、快捷、溫馨的特性贏得了旅客的認可,成為不少人出行的首選。現在,福州站也由原來的末梢車站成為全國十大區域樞紐之一。
困境
鐵路末梢“出不去”
位於東南一隅的福州站始建於1958年,長期以來是全國鐵路網的“末梢”,當時僅憑設計時速80公里的鷹廈鐵路作為進出福建的唯一通道。
當時僅有來舟(在南平縣(現延平區)來舟鎮)-福州一條鐵路線,屬單軌鐵路,一天車次不足10對,福州站到來舟站線路差,曲線半徑小,火車行駛速度需放慢,加之動力不足且要站站停,坐火車要6個小時。
現任福州火車站行包車間黨支部書記劉京影就是福州火車站四十載發展變化的見證者。他在1976年4月份就來到福州火車站工作,至今已42年。
據劉京影回憶,那時候的福州站2個站臺面、4股道,一個不到千人規模的候車室。北京、上海、南昌、永安、廈門、永安……一天不到十對旅客列車,旅客發送三千多人。那時候,行駛的是燒煤的蒸汽機車,蒸汽機車煙囪裏噴出的煤灰總是讓司機和行車工人一身黑。“當時作為我們鐵路人來講,如果能上班的時候穿的乾乾淨淨的,下班也乾乾淨淨的,就是我們最大的願望。”劉京影説。
到了春運,客發突破萬人更是車站能承受的極限能力,“一票難求”是那時候春運的“代名詞”。出省通道就鷹潭這一個口,無論是線路、車站候載能力,還是客車都不能滿足需求。“旅客同志們不要急,先上後上都一樣,大家都坐在地板上。”這句旅客搭乘棚車時的順口溜也成為那一代的鐵路人的深刻回憶。
“福州站是末梢,出不去了。”福州火車站黨委副書記盧伏龍説。在當時,來舟站的位置遠比福州站來得重要。
現任福州車站車站助理值班員吳勇。東南網記者 鄭思楠攝
改革
“大動脈”鐵路網絡逐漸形成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神州大地,作為當時沿海開放14個城市之一的福州市,“下海”成了街頭巷尾的熱門詞,“愛拼才會贏”的福建人紛紛前往外地經商,福建涌動著外出創業打拼的時代浪潮,同時,西南方向的客流涌入。
作為我國東南沿海一隅的省會火車站,福州站承載著為改革開放輸送“血液”的歷史使命,鐵路運輸成為改革開放下我國東南西北各個方向物資、人文交融的大動脈。
隨著二十一世紀科技興國的戰略拉開帷幕,吹響了鐵路跨越式的發展號角。東南沿海鐵路路網的改造、福州火車站的建設成了全國路網建設規劃的重點工程之一。原鐵道部、福建省政府和福州市政府三方于2002年5月共同出資對福州火車站進行改造。
2002年11月26日,在鐵路線上堅守了44年的福州站被爆破拆除。當天14時50分,隨著一聲巨響,老福州站站房轟然倒塌,升騰起的煙塵劃下了歷史的感嘆號。2004年8月,新福州站建成,不足千人的候車室變成了6000人候車室,面積從5600平方米變成2.1萬平方米。
2010年4月新建的福州南站,總建築面積19.7萬平方米,旅客候車面積21744平方米,設計年發送人數1600萬人。同時,2011年福州站北站房啟動擴建工程。2014年1月,火車站北廣場候車大廳正式投用,大廳面積達12000平方米,旅客候車區域面積增加一倍。2015年1月20日北站房全部啟用。
至此,福州南站與福州站一南一北,相互呼應,構建了福州城市雙站並峙的格局。福州火車站成為榕城最美的一道風景線。
別了
消失的工種成為逐漸塵封的歷史名詞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和科技的發展,福州火車站原有一些的工種也逐漸淡出歷史的舞臺,比如運轉車長和扳道員這兩個鐵路工種。
現任福州車站車站助理值班員吳勇先後從事過運轉車長和扳道員的工作,他在94年進入鐵路部門工作,擔任運轉車長。日常的工作是負責押運貨運列車,報測風壓,及時向司機反饋車輛的運行狀況,處理應急情況保障列車的安全。
2001年,貨運列車裝了列車尾部安全防護裝置,2008年客運列車也裝了列尾裝置後,運轉車長這一工種就徹底消失了。吳勇在2005年6月併入福州火車站後,轉崗到了扳道員的崗位。而後,在逐漸使用電腦來控制道岔後,扳道員的工作也被取代。
現在,吳勇擔任車站助理值班員崗位,協助值班員監視現場的安全狀況,處理應急情況。“像我們原來跑運轉車長,從福州東到來舟站大概六、七個小時。工作的環境非常惡劣,以前的工作是一個人在那種小型的車裏,沒有水、電,設備老化,還漏風。下車就全身都是黑乎乎的”吳勇感嘆。
而現在,轉崗的鐵路人不僅工作強度降低,工作環境有所改善,部分工人的薪資也有所提高。
老鐵路人盧伏龍(右)和劉京影(左)談起福州火車站發展史侃侃而談。東南網記者 鄭思楠攝
騰飛
成為全國十大區域樞紐之一
“十二五”期間,福建鐵路年均投資200億元以上。得益於高鐵網絡的快速發展,福州火車站在車站建設、系統集成、運營管理、客運組織、行車組織等方面全面創新,形成了具有全新觀念的成套管理體系。車站集旅客引導、廣播系統、查詢系統、到發系統、消防控制、監控、BA自動化控制、系統總集成、中央空調等為一體的9大自動化系統,為旅客提供更為現智慧化、現代化的服務。
2009年以來,溫福、福廈、向莆、合福、贛瑞龍等高等級鐵路相繼通車運營,基本形成的“兩縱五橫”鐵路網,大大縮短了福州與全國各地的距離,目前實現了福建省內各地級市進入福州兩小時交通圈,南昌、武漢、合肥等城市進入福州5小時交通圈,北京、濟南、鄭州等城市進入福州10小時交通圈。福州由原來的末梢車站成為全國十大區域樞紐之一。
2009年,福州火車站年發送669.34萬人次,2017年達2789.99萬人次,年度客發總量增長了316.8%,其中動車客流佔比近80%。
近年來,福州火車站推出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服務新舉措:2010年底開始,福州火車站積極推廣電話訂票、互聯網售票,普及銀行卡支付,對接騰訊、阿裡巴巴支付寶、微信掌上APP,實行掃碼支付購票,以及自助購取票、自動檢票進出站、自主人臉識別進站、高鐵站互聯網訂送餐等多種信息化新服務,最大限度方便旅客的同時,適應旅客多樣化、個性化要求,拓展站車商業和旅行服務。
如今,從福州火車站上空俯瞰,四通八達的鐵路網向遠處延伸,將一車車旅客送向遠方。作為區域性客運中心之一,它和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連接起來。滾滾的鐵龍,承載著沿線人流、貨流和資金流向東部海岸“一帶一路”核心區聚集。
“我是中國鐵路工人,我很自豪。我們有種幸福感,旅客有種滿足感。我們很感激改革開放40週年給我們帶來的變化。”盧伏龍説,希望在未來中國鐵路的建設發展中,福州火車站能在優質服務、智慧化服務上面,上更高的臺階。
福州火車站老照片。福州火車站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