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千端經緯首推修己治人。不管是“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的文藝探尋,還是“發乎情,止乎禮義”的修文德以“明、新、止善”,都是從燦若星河的中華文化中攫取當代精神養分的正向舉動。國際在線福建頻道《八閩談藝錄》欄目邀請閩文藝名家,來暢談各自藝術領域探索實踐中立筋骨、倡道德、含溫度、有思想的切身體會,發揚文藝工作者“傳文傳心”的優秀品質、和挖掘優秀文化“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價值內核,行借鑒之功,倡言教之用,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以知識分子從容不迫的靜心春風化雨,塑造充實而有光輝的新時代文藝。】
第二期推薦:吳川,1940年出生,祖籍泉州,漆畫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福建漆畫研究會首任會長,現為中國漆畫研究會副會長。代表作品有《霧》、《烏龍江大橋工地夜景》、《閩南故鄉》、《草垛》等。
【人物檔案】
吳川,1940年出生,祖籍泉州,漆畫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福建漆畫研究會首任會長,現為中國漆畫研究會副會長。代表作品有《霧》、《烏龍江大橋工地夜景》、《閩南故鄉》、《草垛》等。
【名家語錄】
“我做人,起碼要做一個正直、誠實的人。大家能這麼評價我,就足夠了。”
“每個畫種都有自身特點,各有長處、局限性。繪畫如何取長補短很重要。”
“我的繪畫特別追求‘意境’,我覺得‘意境’是繪畫的靈魂。”
【作品賞析】
吳川作品《木瓜園中》(圖片由吳川提供)
吳川作品《敦煌印象》(圖片由吳川提供)
吳川作品《天心月圓》(圖片由吳川提供)
吳川作品《霧》(圖片由吳川提供)
吳川作品《草垛》(圖片由吳川提供)
吳川作品《閩南故鄉》(圖片由吳川提供)
吳川打開畫冊介紹自己的作品(王禮林 攝)
1964年漆畫作品第一次入選第二屆全國美展;1984年,在第六屆全國美展上,專門設立了漆畫畫種,漆畫從此真正作為獨立畫種出現;2001年中國漆畫藝術委員會成立,中國漆畫完成了“成人禮”,從此在中國美術界名正言順地成為與國畫、油畫等其他畫種並列。
到目前為止,才短短50多年,中國漆畫發展便已取得長足進步,漆畫在全國許多高校的美術院係開花、結果。
而這些都離不開中國漆畫發展最重要時期的幾位最重要的漆畫家的推動,吳川,便是其中之一。
吳川的自我評價是:自己是個性格內斂的人,但也能和朋友很融洽地相處。他做人的要求是:做人起碼要做一個正直、誠實的人。他説,“大家能這麼評價我,就足夠了。”
對吳老的了解,沒人比跟他相濡以沫一生的老伴更深。吳老的老伴黃阿姨説,吳老做什麼事情都很認真,他的工作室總是收拾的乾乾淨淨。黃阿姨還透露了個有趣的細節:女兒小時候常常會問:“媽媽你看,爸爸又在一寸寸地挪動什麼?”轉頭一看,原來,是吳川在移動並細緻地收拾著什麼。
都説做漆藝是一門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行當。或許正是因為天生骨子裏喜靜,從1965年大學畢業被分配到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所(現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開始,吳川默默紮根福州,在短短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中,耗儘自己的青春和才華,參與並見證了中國漆畫藝術從幼年到成人。
他説他喜歡漆畫這門無聲的藝術。只要漆畫能在中國的藝術寶庫中綻放,他就特別開心。
議:建議改“磨漆畫”直稱“漆畫”
都説居住環境是了解一個人的窗口,吳老的居所給人的第一印像是整潔。房間收拾的乾乾淨淨,不管大件小件物品都擺放的整整齊齊。
在他家裏,若不説話,仿佛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若非窗外樹葉沙沙聲及蟲鳴鳥叫提醒,在他臥室真的可以忘掉四季。這種靜謐的環境,卻是吳川的最愛,退休後在這裡,他看書、學習,享受著與過去繁忙工作節奏相比難得的清閒。
他不會主動搭訕,全程中喜歡靜靜地聽你説話,而且那種認真樣還顯得格外嚴肅。而“少説多做”正是吳川畢生的行為準則和人生追求。
因為年紀大了,時間也太過久遠,現在許多事情吳老都記不起來了。但即使這樣,他還是很願意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在他講述下,一件件往事,漸漸清晰。
故事得從1980年講起,因為那是個于“漆畫”二字有重要意義的特殊年份。
1980年,福建省首屆漆畫展晉京展覽,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極大提振福建漆畫界:這是漆畫首次作為單獨畫種展出,在此之前漆畫僅能在綜合美展中展出。
在隨後召開的學術討論會上,時任福建漆畫研究會首任會長的吳川建議,以後不論是學術還是宣傳上,提法上去掉“磨漆畫”的“磨”字而直稱“漆畫”,既便於推廣也方便書寫。他還給出專業理由表示,“磨”只是漆畫創作技法之一,沒必要冠在畫種名稱上。
原來,在1980年以前,“漆畫”的提法是“磨漆畫”。由於漆畫在借鑒傳統漆器技法的基礎上,溶入了現代繪畫藝術手法,將“畫”和“磨”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製作出來的畫具有色調明朗、深沉,立體感強,表面平滑光亮等特點,因"磨"體現了漆畫的獨特工藝,故稱為“磨漆畫”。
最終,吳川的建議得到多數與會者的贊同而確定下來,“漆畫”的名稱也沿用至今。而此舉也開拓了漆畫的創作空間。
雖然這只是中國漆畫發展史上很小的一件事情,但它和諸如此類的許多小事一起,使中國漆畫體系越發成熟。
吳川近照(王禮林 攝)
創:參與創辦福建工藝美校漆畫專業
需要強調的是,正是自1980年起,福建漆畫展的連續舉辦和相應學術活動的積極開展,更加鞏固了福建乃至福州在中國漆畫發展版圖上“首善之區”的地位。也因此,吳川和鄭力為、王和舉三人,被譽為福建現代漆畫探索的領軍人物。
吳川于福建現代漆畫還有很多貢獻。首推的也是不得不提的,是他的藝術涵養。
“我的繪畫特別追求‘意境’,我覺得‘意境’是繪畫的靈魂。”吳老説。為了方便理解,他打開畫冊展示了一幅名為《霧》的漆畫。
《霧》是吳老最喜歡的、也是代表作之一。只見如沙子般粗礦的畫板上出現一個空曠的、灰濛濛的空間,一個惠安女形象若隱若現,分不清這是身形還是影子;看不清她的面貌,也不知她是誰,更不知將向何處;濃霧中閃出一道光,她似乎自信滿懷要向光明走去,她似乎又在躊蹴猶豫著到底要不要勇敢邁出這一步。
這就是“意境”的魅力,看吳老的漆畫,你可以放開想像,就像一千個讀者讀出一千個哈姆雷特。
吳川在漆畫藝術追求上的另一個特點是:作品多取材于惠安女。以他的代表作《閩南故鄉》為例,畫的是一個惠安女坐在亞熱帶叢林中休憩的情景。
他説,他是懷著深深的鄉情來創作這幅畫。他泉州的老家緊鄰惠安,“《閩南故鄉》中的故鄉,既是惠女的故鄉,也是他的故鄉。”
對於為何如此鍾情畫“惠安女”,吳老説,還有很重要的原因是,惠安男人外出務工後繁重農活多由婦女承擔,惠安女勤勞賢惠的傳統美德值得讚頌。“而且惠女服飾極富裝飾性和造型美感,極易激發創作慾望。”
其次,不可忽略的是他對福建漆畫界的人才培養。1975年,為進一步提高福建漆畫在全國影響力,他受省裏委派,與王和舉、鄭力為一起到福建工藝美術學校(現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創辦漆畫專業。
據他回憶,彼時的福州到廈門坐車就需要近10個小時。吳川一到校址,不顧舟車勞頓便和同事一頭扎進漆畫專業創辦工作中。
經過幾年嘔心瀝血的教學,福建工藝美術學校為我省培養了一大批年輕有為的漆畫專業人才。
倡:提倡技法要與藝術創作有機融合
人生短短數十載,怎麼度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而吳川則選擇了漆畫。究竟在他心中漆畫有何魅力?他又如何走上藝術道路的?從藝路上又有何特殊感悟可資後輩借鑒?
鮮為人知的是,吳川大學學的是版畫。吳川自幼就愛到處涂塗抹抹,上了中學,便報了繪畫興趣小組,跟著學校美術老師開始正式學畫。到了1959年,他考上廣州美院版畫係,才開始系統學習專業繪畫。
1965年大學畢業,他被分配到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從事漆畫創作。當談到,學版畫的被安排去作漆畫,當下心理狀態時,吳老説:“不但沒有覺得不適應反而覺得很高興。”
他説,自己還在廣州美院時,就看過越南磨漆畫的照片,彼時對漆畫特殊的藝術感染力印象非常深刻。之後他又看到從越南留學歸來的蔡克振老師帶回的越南磨漆畫,更加深了對漆畫的認識和喜愛。
而進入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所,更像是上蒼眷顧,把漆畫帶給吳川,讓他得以與漆畫創作相伴終身。這不,一聊起漆畫,吳老滿是興奮。
他説,每個畫種都有自己的特點,且任何畫種的特色都是由它所使用的材料決定。油畫講究色彩的豐富和全面,但是版畫、漆畫都特別強調黑白對比。有人就會問,那是否意味著漆畫在寫實方面不如其他畫種如油畫那般有優勢呢?吳老笑道:“每個畫種都有自己的長處、局限性,繪畫如何取長補短很重要。”
在談到如何在漆畫有限的色彩中展示漆畫神秘、高雅、厚重的特點時,吳川指出,漆畫多以黑、朱、金三色為主色彩,可運用色彩的對比,將單調的顏色演繹出既單純又豐富的效果,給人以無窮想像。
他補充道,此外還可利用變色的手法來彌補漆畫色彩的單調。在漆畫中,水可以是黑的,天可以是金色的,樹可以是朱色的,“孤立地看這些現象,似乎很不真實,但整體地看卻是和諧的。通過藝術手段將它們統一起來,不但不會讓人感到不真實,反倒覺得這樣別有風味。”
他還認為, 技法只是表現意境的一種手段,並非每幅漆畫上使用的技法越多越好,技法從屬創作需要,要與藝術創作有機融合。
針對當下浮躁的社會風氣,吳老並不避諱。他説,對錢,自己看的很淡,自己在單位工作時只想著把畫畫好。他現在住的房子是兒子的。他僅有的房子是單位分的80多平職工宿舍,而且這套房子即使在市場經濟中,並未出售,而且也沒出租。他的鄰居也有同樣的好奇,而每當此,他便笑答:“房間塞滿了各種書籍,捨不得這些書。”
吳川説,自己最喜歡花錢的地方就是買書,主要是文史方面的書。對他而言,書籍是藝術道路上不斷精進的源泉。他説,還將活到老學到老。(文 王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