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兵個人照,陳海兵在為環保志願者們講解水環境調研以及常見的環境問題。(圖片由陳海兵提供)
國際在線福建頻道消息(林芷汐):1992年出生的陳海兵,曾是體科院畢業的一位田徑項目國家二級運動員,而現在,他紮根于環保事業,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影響身邊的人加入環保事業,共同向人們普及環境保護知識,守護家鄉的碧水藍天。
就好像突然有了一種使命感”
福建寧德福安市溪潭鎮洪口村,毗鄰開閩進士第一村——廉村,村內有許多文物古跡,陳海兵就是洪口村人。大概十五六年前,家邊上搬來了一家鋼鐵廠,在生産過程中將廢舊的廢鐵放入高溫鍋爐煉製,再將煉製出的鐵水製作成建築用的鋼筋。村莊的“苦難”就此接踵而來。
陳海兵回憶,因為廢鐵夾雜著電線塑膠皮等雜物,工廠的大煙囪裏每天都排放著黑煙。而在那家鋼鐵廠生産的前幾年,完全沒有環保設備。“整個村莊籠罩在黑煙裏一樣,聞完黑煙,出現頭暈、噁心、全身冒冷汗。”陳海兵看到的資料顯示,塑膠在焚燒過程中會産生多種有害物質,其中對人體危險最大的就具有致癌性的二噁英。而且,二噁英進入土壤後,至少需要15個月才能逐漸分解,它不僅會危害農作物,還會隨著食物鏈進入動物體內,對肝臟及大腦帶來傷害。
而陳海兵的家人中也有在這家工廠工作的,家人們反映,廠裏有的工人出現了身體不適、上完班就要去挂瓶的情況。年幼的孩子們並不了解污染,工廠的排污管道一度成為孩子們遊戲的樂園。幼時的陳海兵經常在排污口的水邊玩耍,和小夥伴們抓魚抓蝦。他説,一開始魚蝦蟹還很多,但後來就沒有了。
2011年是陳海兵及其難忘的一年,因為那是他深刻認識環保之路的第一年。陳海兵回憶道,那時,大一的他在“福建省綠家園環境友好中心”擔任志願者,負責更新微博微信,極其偶爾的能出一次差,去鄉鎮、工業企業做調研。那年他第一次出差調研,難聞的氣味讓他當場罵了一溜髒話,想扭頭就走。
聞得我都想吐了,不想幹了”。聯想到當年家鄉經歷的污染,他慢慢有了思考:這麼臭,旁邊生活的居民怎麼辦?他説,“就好像突然有了一種使命感”。更堅定了他當環保志願者的決心。這還不夠。2014年,陳海兵創立了“福建鄉水守護環境公益中心”。從家鄉污染開始著手,通過實地調研、與有關部門溝通,成為家鄉環境的守護者。
2016年6月,陳海兵在三明鉛鋅礦企業調研發現的強酸水滲坑。(圖片由陳海兵提供)
過了一個極點,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第一次見到陳海兵,他膚色偏黑,穿著黑色T恤、牛仔五分褲、戴著運動冰袖、理著寸頭,看上去十分運動。體育院校畢業的他,曾是田徑項目國家二級運動員,主要訓練中長跑。“我以前每天都要跑一兩個馬拉松呢。” 陳海兵笑道。馬拉松單程總長約42.195公里,兩趟馬拉松大約是一個正常人不間斷步行10小時,可以從福州市區到長樂國際機場的距離。陳海兵不知不覺便回憶起高中體育集訓的時光。每天上午7點多起床吃飯,8點就開始跑步,一直跑到中午11點多吃午飯,下午2點繼續跑,一直跑到下午5點多。
他坦言,不愛讀書的他之所以練體育,除了好動的天性,更主要的是為了讀個好大學,他想當個體育老師。但最終卻選擇了環境事業,從零開始學習環境知識。現在的他,偶爾也是個老師,和團隊一起給村民們教授環保知識、如何監督企業的合法排污、如何理性維護自己的權益,培訓“家鄉守護者”。
更多的時候,陳海兵是在外面“跑”著的:入行5年的時間,幾乎把福建省工業企業較多的地方都跑了個遍。他説,是體育訓練的經歷磨練了他的毅力。練習中長跑,毅力十分重要。“跑步的第一個極點過了,第二個極點吐了,第三個極點邊吐邊跑。”“長跑過程中,若想放棄隨時都可以,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堅持,過了一個極點,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説著這些,陳海兵的臉上仿佛同時出現了突破時的難受和突破後的自豪。
2017年9月南平調研發現一家化工企業疑似排放廢水。(圖片由陳海兵提供)
工作的5年裏,不斷有同事離職,也不斷有新人入職。但是,同時期入行的,只有陳海兵一個人堅持了下來。他介紹説,人員流動性大,是許多公益行業的“痛點”之一。從事環保公益事業並非容易的事,經濟和家庭因素是很大的原因。對此陳海兵坦言,目前環境保護公益機構的經費主要來自於社會支持,全職員工有固定工資,但談不上高薪。奔波于各個污染點,熬夜加班,實屬日常。他説,單單2017年上半年,平均每個月有二十幾天都在外出差。
但是,即使如此,陳海兵還是沒有退縮,“反正環境保護事業是我們想做的,即使是沒有工資了,我還是想做這個。” 他覺得,可以通過做其他的工作來賺取收入。“環保事業任何時候都不能丟。”他説,一如既往地在日常生活中少使用一次性物品,節水節電,在街上看到污染環境的企業舉報投訴,“這些雖然都是小舉動,但是于環保事業終會滴水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