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農捧起木槿花,喜笑顏開。
福州晚報記者 張維璟 趙瑩 陳木易/文 楊勇/攝
最近,滿山遍野的木槿花給閩侯縣竹岐鄉葉洋村帶來迷人的粉色。這得益於村民陳輔景白手起家,開荒創業,摸索10年打造出別樣的種植基地。
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常住人口不到200人的葉洋村嘗試著特色農業新模式,或許可以點燃村民致富的希望之火。
夫妻白手起家
開荒種木槿花
陳輔景原本從事本土最熱的工藝品行業,但隨著市場變化,他所在的工廠倒閉,生活陷入困境。2008年,他偶然發現村裏田頭的木槿花可以製成高檔食品,而且售價可觀。從此,50歲的陳輔景帶著妻子,一人一把鋤頭,開墾老宅背後10畝荒地,踏上創業之路。
陳輔景告訴記者,開墾荒地就花了一年時間。當時,負債從事著前景不明確的行業,他心力交瘁。
“到新領域拼一拼,或許有機會翻身。”衝著這個念想,陳輔景夫妻沒有放棄,首批從南平引進5000株木槿花苗。為了篩選並保留好的品種,次年他就淘汰一半以上苗木。
此外,木槿花産品屬於生鮮食品,需要確保安全衛生,因此種植時精心施藥是關鍵。要做到這一點,他就要選擇優質藥品,精準控制藥量,把握施藥時機,一點也馬虎不得。
陳輔景整理花苞。
為了拓展市場
曾經白送花苞
每年6月底至9月,木槿花進入採摘期。每天清晨4點多,花農們開始採摘花苞,9點左右挑到陳輔景家裏,然後淘洗、挑揀、晾幹。下午4點以前,陳輔景要將花苞運到50公里外的南通批發市場銷售。
“一天能採10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16元計算,一個採摘期每畝産值可達萬元。”陳輔景説,木槿花有粉色和紅色兩種花苞,都可以食用。當地有人用木槿花、蔥花等,和上稀面,下鍋油煎,吃起來松脆可口,俗稱“面花”“花煎”。有人則用木槿花煮豆腐,鮮美可口。這種花不僅可以食用,還可入藥。
起初,不少人對於木槿花的認識甚少,木槿花在福州市場上受到冷落。陳輔景説,為了拓展市場,他每天騎摩托車到縣城,再轉公交車到福州市區,對接超市賣場,就算一個地方只收5公斤或10公斤,他都很開心。最艱難的時候,他甚至把花苞白送給擺攤人,以便讓更多人認識木槿花,也讓他更直接地了解行情。
直到第六年,優選出來的木槿花才實現了穩定量産。
欲建“木槿之鄉”
期望創業致富
陳輔景的木槿花基地,在福州僅此一家,在省內也屈指可數。最近4年來,木槿花初見收益,他組建了生産合作社,有4戶村民加入,種植面積擴大到15畝。
十年摸索,陳輔景深感創業不易。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後,一個關於以葉洋村為中心,聯合周邊幾個村落,在竹岐打造“木槿之鄉”的想法,時常出現在他的腦海中。
陳輔景説,葉洋村海拔550米左右,常年氣候溫暖,非常適合種植木槿花。他還發現附近的南洋、羅洋等6個村,也是種植木槿花的好地方,“我培育的品種很接地氣,技術雖然‘土’,但是很成熟,我願帶領鄉親們創業致富。 ”
如今,陳輔景的木槿花基地引起當地幹部的關注。葉洋村駐村第一書記徐林濤告訴記者,陳輔景的木槿花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但考慮到産量有限、物流受限,目前只能供應給南通批發市場。村裏和鄉里打算聯繫農業專家給他提供技術指導,也為他的銷售模式和申請品牌等方面出謀劃策。
竹岐鄉副鄉長王勇介紹,近期他們打算實地研究大規模種植木槿花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