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嶺鎮黃梔子豐收。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攝
東南網7月3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通訊員 遊松柏 蔡雪玲 李加進)寧德市有著得天獨厚的中藥材種植環境,種植歷史悠久。早在1989年的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統計就顯示,寧德市分佈的中藥材品種達278科1138種,其中,全國重點普查品種227種,素有“閩東藥庫”之稱。改革開放以來,寧德中藥材産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經過30多年的耕耘,如今,全市中草藥種植面積已達12萬畝,成為促進閩東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這預示著中草藥種植的發展空間巨大。
中草藥種植平均收益是種糧的3到5倍,但稍有不慎,就會導致風險加劇。坐擁得天獨厚優勢,如何締造一方富民傳奇?近日,記者走訪了寧德市蕉城區、福鼎市和柘榮縣,對當地的中草藥産業發展進行了實地調查。
蕉城畬藥:能否為散戶型藥農提供借鑒?
蕉城區目前有中草藥種植面積5000多畝。然而,當地尚未將中藥材種植作為一個産業來統籌。如,2016年,蕉城區赤溪鎮官嶺村村民吳忠邦花5萬元採購了百合的種子,當1000多公斤食用百合已到收成時節,卻因交通不便,無人問津。同時,由於缺乏農技部門的技術指導,種植戶也面臨很大風險。如,蕉城區八都鎮閩坑村佔地300畝的“九豐一號”金銀花種植示範基地,就存在種植、管理技術和銷路的短板,不到3年就草草收場。
寧德青草藥專家王道亨説,中草藥散戶型種植現象在閩東乃至全國都很普遍。這些農戶種植的藥材品種零散,基本種植單位一般都在5畝以下,不能形成産量優勢,無法實現訂單式生産。銷售中藥材僅靠“打遊擊”的藥販,根本沒有價格話語權,在中藥材市場激烈競爭中顯得格外脆弱,虧損成了常態。
王道亨認為,蕉城農戶在中草藥種植中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種植跟風。如2011年,看到太子參價格暴漲到收購價每公斤380元,蕉城很多農戶動輒投入幾十萬元,結果,2012年暴跌到每公斤100元,2013年跌到40元,2014年跌到30元。二是種植方式粗放,栽培技術欠缺,收購價格不高。
記者在蕉城區七都鎮北山村卻看到另一番景象。近日,北山村畬藥陳列館人頭攢動,有“藥王”之稱的北山村村民藍福祿正在為遊客介紹畬藥的藥理。
北山畬村是蕉城區靠種植畬藥致富的典型。村支書鐘伏零介紹説,這裡素有“山中無閒草,遍地皆靈藥”之譽。為了擺脫貧困,村兩委決定發展畬藥種植。剛開始,種植出的畬藥能賣出不錯的價格。大批村民陸續加入後,很快就供過於求,價格不斷下滑。以海芙蓉為例,行情不錯時每公斤可以賣約30元,最低時不足9元。
村民們茫然無措。當地鎮村幹部和種植能人意識到,如果不引導産業規範化發展,形成畬藥生態圈,剛剛起步的畬藥産業可能一蹶不振。2013年底,北山村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註冊“畬地人家”品牌,大量村民加入,隨後,“中華畬藥種植培育基地”成立。
有了基地,多個瀕臨失傳的畬藥品種培育成功。目前,北山村中草藥種植示範基地規模已達500多畝,種植有50多個品種藥材,年産值1000多萬元。
“去年,合作社投入100多萬元建設中草藥加工廠。今年3月,合作社與台灣一家公司簽訂了5年合約,每年將為該公司提供加工後的草藥半成品50多噸。僅此一項,就將增收近300萬元。”鐘伏零介紹。
蕉城區農作站站長阮炳鑾説,北山村畬藥種植之所以能夠成功,一是村民普遍掌握畬藥種植技術,特別是拯救了一批瀕臨失傳的畬藥,實現人無我有,掌握了價格話語權。二是特色種植,村民利用優良環境,結合栽培傳統習慣,確立了科學合理的種植佈局,做到了人有我優。三是産業化程度高,形成集聚效應,升級了産銷模式。北山村藥材種植面積達到500多畝,使得一些稀缺的藥材可以量産,同時,採取訂單模式,藥農和客戶之間建立起了穩固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
阮炳鑾認為,北山村的成功經驗,值得廣大散戶型藥農借鑒。
黃梔子正在進行精深加工——榨油。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攝
福鼎黃梔子:能否複製白茶發展路徑?
從福鼎市區驅車十多分鐘,就來到了閩浙邊界貫嶺鎮,沿著山路前往茗洋村,道路兩旁綠油油的梔子林連綿不絕,3個月後將是收穫期。
福鼎黃梔子種植素有盛名,是專精、專注、專業的典範。據《福寧府志》記載,黃梔子在福鼎已有250多年的栽培歷史。經過20多年的發展,福鼎全市16個鄉鎮、190多個村落、3萬多戶農戶涉足梔子種植,種植面積逾6萬畝,約佔全國種植面積的40%,産量佔國內藥用梔子市場份額的60%以上,已成為國內梔子原料林面積最大、總産量最高的藥用梔子産區和梔子果交易集散地。2013年,福鼎黃梔子成功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17年,福鼎被中國中藥協會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列為梔子優質道地藥材示範基地;2018年,福鼎市被中國經濟林協會授予“中國梔子名市”的稱號,是目前全國梔子行業唯一獲此殊榮的地區。
茗洋村是聞名全國的黃梔子種植專業村,現有4000多畝的種植面積,黃梔子成了當地村民致富的堅強保障。
“黃梔子種植後3年初産,6年進入盛産,畝産梔子鮮果800公斤,投入産出比1:5,按近5年市場平均價,農戶鮮果收入4200元/畝,加上採摘鮮花,收入會更可觀。”當地黃梔子生産科技研發帶頭人孔悅平説。
福鼎黃梔子産量能達到全國第一,孔悅平功不可沒。2000年初,當全國一些地區快速大面積發展黃梔子種植的時候,時為福鼎市林業科技推廣機構負責人的孔悅平,隻身前往江西、四川、湖南、湖北、廣西、浙江等梔子主産區考察,引進各省區的11個主栽品種到福鼎進行種源試驗,同時對閩東、浙南的8個栽培無性係進行選優,進而研發出了“分關1號”品種。2013年1月,“分關1號”黃梔子獲得福建省林木品種委員會頒發的良種證。
福鼎市黃梔子協會會長李如澤説,黃梔子屬衛生部頒布的第一批藥食兩用資源,可廣泛應用於食品、藥品、化粧品等行業,市場前景廣闊。然而,福鼎黃梔子産業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銷售渠道單一,沒有市場定價權。福鼎市受制于加工能力不足,沒有規範化倉儲設備,約70%鮮果長期被外地商販掌控銷售渠道,沒有定價權,梔農收益不高且不穩定。二是管理制度缺失,初加工企業生産不規範。近年來,福鼎市已有梔子初加工企業150多家,但這些企業主要採用簡易設備去皮取仁或者烘乾待售,規模小、設備簡陋、生産不規範。同時,由於當地沒有規範管理,導致一些生産水準低、衛生條件差的初加工工廠遍地開花,敗壞了行業整體形象。三是産業鏈不完整,精深加工企業發展難。梔子含生物活性物質多、用途廣泛、産業鏈長,産品涉及不同行業和市場需求,只有全環節升級利用、全産業鏈增值,才能降低成本,謀求更大發展。福鼎市梔子精深加工行業由於起步晚、基礎差,企業自身規模小、資金緊缺、宣傳力度不足等原因,在新産品研發、品牌創建、行銷包裝等方面投入都不夠,造成梔子産業鏈不完整、綜合利用率低、産品的市場銷路拓展乏力,企業生存發展難度較大。
福鼎市康源農業專業合作社社長李法覺説,福鼎梔子至今沒有專業市場,導致價格話語權旁落。此外,梔農迫切希望政府能撥地讓合作社建免費倉儲區,以免梔農被迫低價出售鮮果。
恒康生態農業發展公司總經理黃益來説:“目前,公司研發了梔子油、梔子鮮花純露、梔子白茶等系列産品。2016年7月,公司的‘梔子油企業標準’獲准在寧德食藥監局備案;當年9月19日,獲批梔子油《食品生産許可證》,這是全國目前為止唯一獲批的梔子油生産許可證。我們希望,政府能像扶持白茶産業一樣重視黃梔子産業。”
力捷訊工人正在檢驗太子參製品。 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攝
柘榮太子參:“老大”地位面臨挑戰?
柘榮素有“中國太子參之鄉”的美譽,太子參種植面積約4.2萬畝,年産量4800多噸。“柘榮太子參”是全國聞名道地藥材,掌控著全國太子參市場價格走勢,讓7萬名柘榮農民走上了致富路。
盛夏的柘榮,參農們又迎來了采收時節,“我種了3畝太子參,預計可以收穫600公斤幹品,現在幹品價格每公斤100元左右。”在柘榮縣富溪鎮富溪村,村民鄧德森説道。
柘榮是閩東唯一將中藥材種植作為産業來統籌發展的縣。但是,當全國越來越多地方把種植太子參作為農民致富手段,柘榮的“老大”地位開始面臨挑戰。
最強勁的競爭對手是貴州施秉縣。施秉縣的牛大場鎮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种太子參,如今推廣到全縣。相比柘榮太子參,施秉縣太子參種植有著規模化、規範化的優勢。柘榮縣地處山區,地勢高低不平,耕地面積塊多、面小、分佈零散,不適合規模化種植。福建西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應衛峰認為,柘榮太子參的優勢在於品質。由於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柘榮産太子參以塊根肥大和有效成分高著稱,可以滿足生物醫藥精深加工的原材料需求。此外,品質的優勢還有賴於高超的種植技術,柘榮從清末就開始種植太子參,種植能手頻出。
柘榮始終把太子參種苗研發當作推動産業發展的不二之選。在“柘參1號”“柘參2號”兩個品種出現種質退化現象後,2012年,在柘榮縣政府牽頭下,由省農科院、柘榮縣農業局、福建西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建立了太子參種質資源圃,對種業創新課題進行研究。在原來品種的基礎上,經過2年多努力,柘參3號橫空出世,于2014年通過了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認定。2015年,太子參脫毒育苗技術取得省農作物品種認定書,這也是目前最先進的太子參育種技術。
宅中鄉後壟村的參農葉秀鈴説,種自家留種的太子參,每畝收幹品只有100多公斤,種植柘參3號,每畝幹品達到200多公斤。
“在縣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在柘參3號的基礎上,去年又研發出了4號。”應衛峰説,經試種,4號畝産幹品基本都在250公斤左右,産量很穩定,品質更好,塊根更大,藥效也更佳。等通過國家相關部門論證後,就可以推廣種植。
應衛峰還説,2017年,受國家衛計委中醫藥管理局委託,公司與福建中醫藥研究所合作開展太子參國家標準項目研究,今年年底就會完成。屆時,全國各地的太子參將以柘榮太子參品質參數為標準。
2002年,柘榮縣先後建設了太子參專業市場和太子參物流園區,上海、安徽、浙江等地客商紛紛在此設立經銷點。如今,太子參專業市場成為全國最大的太子參集散地,年中藥材交易量達8000多噸,常年藥材(藥品)交易額10億元。這裡的太子參價格,成了全國太子參價格的風向標。
柘榮縣還十分重視太子參的精深加工。這些年,柘榮先後引進了福建省閩東力捷迅藥業有限公司、中食集團、今古通集團等多家大型企業。
“今年一季度,復方太子參顆粒銷量迅猛增長,首次突破200萬袋。預計全年可銷售3000萬袋左右,年銷售額有望突破1億元。”力捷迅藥業銷售部經理王平説。
目前,復方太子參顆粒年消耗太子參原材料850噸,佔全縣太子參總産量的17%。“力捷迅與海誠、天仁等4家供應商簽訂了合作協議。隨著産能的提高,太子參原材料需求量也將越來越大。”王平説。
記者在柘榮縣藥業發展局了解到,落戶在柘榮的藥企,消耗了太子參近三分之一的年産量。
記者手記
閩東中藥材種植期待扶持
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根據寧德市“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規劃,寧德市將成為全省最大的中藥材産業基地和我國南方地區特色中藥材産業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力爭到“十三五”末期,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0萬畝,總産量6.38萬噸,總産值10.86億元。
採訪中,記者深刻感受到,中藥材種植、加工等産業鏈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以柘榮為例,其太子參産業就是在政府幾十年如一日的支持呵護下,才初步形成了融種植、生産加工、流通為一體的産業格局。
在蕉城和福鼎,許多業內人士提出了中肯的建議和意見。寧德市閩東畬族青草藥發展協會強烈呼籲,應在蕉城區設立一個閩東畬族中草藥交易市場。協會負責人説,蕉城區一度是江西、浙江、湖北、福建的中草藥集散地,有一批中草藥行銷人員隊伍。然而,由於長期沒有專業交易市場,導致在中草藥的交易中,時常出現哄抬價格和互相壓價現象,慢慢地,客商流失,蕉城區的集散地地位隨之失去。現在,寧德市要振興中藥材産業,建立專業交易市場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硬體”。在福鼎,黃梔子企業更是期盼當地政府能像重視白茶産業一樣重視黃梔子産業。一位企業家説,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福鼎白茶産業脫穎而出,造福了20多萬名茶農;如果政府重視,黃梔子也具備複製白茶奇跡的條件,這將造福更多福鼎農民。
眼下,隨著“健康中國”的提出,人們逐漸轉向以養生為主的防、養、治相結合的醫療模式,這意味著閩東的中草藥産業面臨更多的機遇。
為此,筆者建議如下:
相關部門應該按照“十三五”規劃,加強對各地的地形地貌、生態條件、資源特點的研究,結合産區藥農栽培傳統習慣,因地制宜,確定科學合理的中草藥佈局,積極探索和推廣“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運作模式。
通過與藥廠、商家建立供求關係,發展基地化種植,實行訂單種植、合同種植。
鼓勵中藥材加工企業引進先進設備,規範化生産中藥飲片,積極研究開發藥膳、藥浴、藥飲和藥容等功能型保健産品。
積極探索改革土地流轉制度,鼓勵支持藥農組建合作社、農莊、藥農聯盟等各種形式的新型農業經濟組織;鼓勵和支持荒山、林地等土地向中藥材種植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流轉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