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千端經緯首推修己治人。不管是“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的文藝探尋,還是“發乎情,止乎禮義”的修文德以“明、新、止善”,都是從燦若星河的中華文化中攫取當代精神養分的正向舉動。國際在線福建頻道《八閩談藝錄》欄目邀請閩文藝名家,來暢談各自藝術領域探索實踐中立筋骨、倡道德、含溫度、有思想的切身體會,發揚文藝工作者“傳文傳心”的優秀品質、和挖掘優秀文化“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價值內核,行借鑒之功,倡言教之用,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以知識分子從容不迫的靜心春風化雨,塑造充實而有光輝的新時代文藝。
第一期推薦:蔡建設(號正濃),祖籍漳州,擅長行書、草書、篆刻、繪畫。福建省逸仙藝苑鼓樓書委會副會長,福州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理事,左海書畫院特約書法家,海西樂善書畫研究院副院長。
蔡建設作品(圖片由蔡建設提供)
我在四十歲前主要寫楷書,也喜愛二王行書,也寫點草書。後來覺得不太規範,於是找來古人書貼臨習,尤以二王、懷素草書為主。
談起我與書法的結緣應該算在小學吧。在我讀小學二年級時,下午第一節課,約20分鐘的時間用來寫毛筆字,那時覺得有趣,但談不上喜愛。十來歲時,見祖父寫春聯,一氣呵成,也從未寫錯過一聯,于他似乎很簡單,漸漸地,我對書法開始産生興趣。
我對書法産生興趣後,養成了見到好的字就會留心去看上幾眼的習慣。借此機會談點自己學習草書的體會,以及借鑒別人許多優秀的地方,班書弄斧,不當之處,望各位書友不吝指正。
蔡建設作品(圖片由蔡建設提供)
(一)
“草書字體,如人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歌舞,一切變態,非茍然者又一字之體率有多變,有起有應,如此起著,但如此應,各有義理。就是説草書雖然給人們以創造、發明的餘地,但草書必須嚴格,不能隨心所欲。”
草書的發生在篆書向LiSu 近演進時期,對正體的篆書與LiSu 進行草率簡約的書寫,即草書書體發展的原因。而草書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則是在漢代。“漢興有草書”,此“草書”指的是章草。隨著魏晉時期的發展,又出現了“今草”、“大草”。
草書字體,如人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歌舞,一切變態,非茍然者又一字之體率有多變,有起有應,如此起著,但如此應,各有義理。就是説草書雖然給人們以創造、發明的餘地,但草書必須嚴格,不能隨心所欲,所以俗説“草字出格,神仙不識。”從筆法上來説,草書的筆法最為豐富,中鋒、側鋒、方筆、圓筆、藏鋒、露鋒、按筆、提筆,無不可失,顯示出草書的本色。可以説草書包含了楷、行、篆、LiSu 的筆法。清代劉熙載説:“書家無篆聖、隸聖,而有草聖。被譽為草聖有三人,張芝、張旭、懷素。唐朝時,張旭的草書、李白的詩,裴文舞劍並稱“三絕”。他書法多於意,草書意多於法。
所謂“草書意多於法”,即是説草書善於發揮作者的興致與情感,尤其是狂草。書法並不是求一點一畫得失,而是借點、畫、線條來抒胸中之氣、情、興,正如唐韓愈《送高閒上人序》所説“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于草書焉發之。關於物,見山水崖谷、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
草書又分為章草、行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因行草介於行書與小草之間,故常附於今草之中。
一、章草。他與LiSu 同時産生,LiSu 急速地草寫即為章草。章草結體簡約,牽引連接,書法兼取篆、隸,特別是橫畫、捺畫、右鉤仍保持LiSu “燕尾”筆法,字取橫勢,字與字連接不多,是規矩和簡約兼得。
二、今草(小草)。今草由章草演進而成,他與章草不同之處是:章草還保留LiSu 的“尾巴”,而今草已完全捨棄這種筆法,結體也由扁方趨向於長方,橫式改為縱式,字與字也偶相連續,比章草顯得更加生動有變化。漢張芝是最早的今草書家,又是狂草的創始者。今早發展到二王時,已達到完全成熟的境地,它的特點是“流而暢”,與“簡而動”。
三、狂草(大草)。狂草,不光有字大字小之別,更主要的是大草比小草更加縱逸奔放。大草用筆,流暢迭宕,筆式馳驟,字與字連綿,即使不是筆筆連續,卻也筆斷意連,一氣呵成,動作感與節奏感極強,氣魄撼人。
草書的點畫特點,孫過庭《書譜》載:“橫畫一般不宜太長,太直,否則傷勢。”豎畫往往略長而勁健,若長而無力,則有“死蛇挂樹”之譏,撇畫,當展勢,頓挫有力;捺畫,變化較多,有時連筆,筆法姿態各異;挑畫,變化不多,順勢而為;鉤畫,往往圓轉,有時省略,但與楷書一樣馬虎不得,使其精神挽結處,用好才能顯出風流瀟灑之態。草書筆畫轉折,方形為折,圓形為轉。
從結構上看,簡約為本,以點帶畫,跳躍滾爬,極盡變化;大圓小圈連綿疊宕,遊絲牽引,係橫平豎直,求筆勢流暢而多圓潤;有時一筆數字,線條牽連不斷,有時二三字似一字,難分彼此。
草書,有約定俗成的偏旁部首、符號,並改變筆序與結構形態,其借鑒篆、隸異形字結構,筆勢、筆意與遊絲牽引。
蔡建設作品(圖片由蔡建設提供)
(二)
“書法作為中國文脈傳統的表徵之一,模楷字型有規律,不僅要了解自體慣常形態,遵循古法,還要學習字體背後的知識。”
書法是藝術,中國文脈傳統的表徵之一。前人大家書法,後人競相效倣,遂成模楷字型,但仍有一定規律,不僅要了解自體慣常形態,遵循古法,還要學習字體背後的知識。書者無心挂礙,運筆方能時轉流變,方圓並用,緩急有序,濕枯相宜,嚴謹準確,表意清楚,率直隨意。
各朝各代對草書審美都有不同見解和發展。但都在繼承前人基礎上,各展才能、姿態各異,他的用筆奇拗、暢達,天真爛漫,開拓奔放,奇異美妙,將草書寫出書卷氣。
寫草書字要有出處,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可以有自己,理解想法。但絕不能自己創造。
寫書法作品時,不同的內容需用合適的字體來書寫,如篆書,甲骨文在某些方面有裝飾的作用。小楷書寫《金剛經》,能讓讀者感到古樸悠然的心境,岳飛的《滿江紅》,用狂草書寫,行雲流水,慷慨激昂的內心衝動,運筆間迸發出“怒髮沖冠”。
墨分五色,在草書中最能體現,書寫時運筆得當,可達到書中有畫之意境。台灣有個舞蹈團,僅用黑白兩色靠人肢體擺動舞出草書的美。李斌權和中國藝術家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提筆狂書與演員的歌唱、舞蹈、音樂同時進行,曲止筆停,一首詩詞恰好完成,整個過程,配合得天衣無縫,掌聲不斷。達到高潮,也只有草書才能有這樣淋漓暢快的發揮。
寫草書要多學理論,沒有理論指導是走不遠的,難有成就。
學習書法功夫在書法外,學琴、棋、畫等。還要有動手能力,要學習藝術方面的書籍,多看書畫展,多與大自然接觸,要耐得住學習過程中的寂寞,二十三十歲的人。可以有這個“家”,那個“家”。但習書法無捷徑可走,要長時間的去領悟,去糾正,去尋找適合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
蔡建設作品(圖片由蔡建設提供)
(三)
“草書,是最民族性的,也是最具浪漫性的。她裹著濃重的神秘色彩,站在書法藝術的頂峰,是一門難學難悟的藝術。看似簡單,實很複雜。”
書法藝術中的草書,是最民族性的,也是最具浪漫性的。她裹著濃重的神秘色彩,站在書法藝術的頂峰,是一門難學難悟的藝術。看似簡單,實很複雜,對文字書法等沒有一定水準是很難學得上手。所以寫草書的人較少,也是正常可以理解的。
研究這典雅的高層次的藝術,相應欣賞水準的提高是要付出努力和時間。一味尋奇、求怪以嘩眾取寵的書法作品,純屬無本之木,當然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只有腳踏實地,在認真踐承好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創新,才會學有所成。
蔡建設作品(圖片由蔡建設提供)
蔡建設作品(圖片由蔡建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