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廈門集美後溪村村民組建陣頭隊傳播城隍文化 促進兩岸交流
廈門網  2018-08-15 10:27:40

  原標題:集美後溪村村民組建陣頭隊傳播城隍文化 促進兩岸交流

  廈門集美後溪村村民組建陣頭隊傳播城隍文化 促進兩岸交流

  後溪陣頭隊表演攆神轎、舞神將,不僅傳承了城隍文化,也增進了兩岸民眾的文化交流。 通訊員 郭妮妮 攝

  廈門集美後溪村村民組建陣頭隊傳播城隍文化 促進兩岸交流

  一座橢圓形的城池內,4個城門分佈著不同的廟宇,其中包括聞名海內外的城隍廟。這就是集美區惟一一個省級傳統村落———城內。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宗琴崔易通訊員郭妮妮)城內又稱霞城,村落內有保存完好的清順治十八年就建成的城墻和城門“拱辰門”“臨海門”等古跡,以及香火鼎盛的霞城城隍廟,還有近百座閩南古厝。

  為了更好地保存傳統古跡和城隍文化,在城內有這麼一群人,他們自發組織起來,重拾城隍文化,並依託城隍文化精神,致力於不斷加強與海內外的交流,將城隍文化發揚光大。

  “走直線,手臂擺起來。”“爸爸,練得真好,加油。”每週五、週六的晚上,在後溪村的城隍廟前,總是聚集著這樣一群人,敲著鑼、打著鼓,認真進行排練。他們當中,有年過半百的老人、而立之年的青年、活力四射的少年,甚至還有活潑可愛的小朋友。

  提起後溪村,就不得不提坐落於此的霞城城隍廟。而提起城隍廟,就不得不説後溪陣頭隊。這支集合了全村力量的隊伍,不僅是城隍文化的傳播者,更是以城隍文化為據點,凝聚年輕力量建立了霞城義工隊,鼓勵就業、促進鄰裡和諧,展現出農村新面貌。

  13歲少年帶頭

  全家上陣齊參與

  每逢廟會慶典或迎接海內外鄉親,他們身穿兩米多高的神將外套,抬腳踏步,邊走邊舞,攆神轎,演繹著傳統的閩南表演。這就是著名的霞城義工隊裏的陣頭隊。

  霞城義工隊分為陣頭隊和義工女隊,男的攆神轎、舞神將,女的當義工、打軍鼓,總共有160多人。他們之中有企業老總,有廚師,也有電工。在城隍文化的影響下,這些人不僅被帶動起來,其他社人員也積極地參與進來。

  2012年,這支隊伍初步形成。抱著要重拾傳統文化的想法,他們請來了指導老師,從定制神將裝備到表演,都手把手教學。後溪村村長周勇堅表示,隊伍裏面的成員都是由村民組成,父子、兄弟、全家齊上陣的,比比皆是。

  小雄今年19歲,他在團隊裏負責神將表演,而他的父親林來團則主要負責抬神轎。2012年,小雄才13歲。那時的他就跟著父親一起率先加入陣頭隊。有練武基礎的小雄,比同齡孩子看上去強壯許多。

  “小雄他很喜歡這些傳統文化,沒加入之前,也總是愛打遊戲,睡懶覺。”林來團説,因為城隍文化改變了兒子的思想,再苦的訓練他都能堅持下來,在訓練時,他也常常邀請他的同學來參觀,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城隍文化。

  不僅如此,小雄的媽媽也受家人的影響,主動加入了義工女隊,平時負責打鼓、後勤工作。

  在義工隊的微信群裏,大家會相互幫忙。誰因工作忙,沒空接孩子,只要説一聲,有空的人就會主動幫忙接送。每年,隊裏的陳志淵、陳志堅,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都會給村裏的孤寡老人包上一份紅包,而村長周勇堅更是積極地引劇團下鄉,為老人送歡樂。

  學步法挑水桶

  肩膀長了一層繭

  吃過晚飯後,來到城隍廟門口,在紅彤彤的燈籠映照下,三五成群的年輕人聚集起來。他們肩搭肩、齊步走,穿著神將服裝,後面跟著小朋友。他們模倣大人的模樣,左右搖擺。再看那邊,敲著鼓的中年婦女,為練習增添了氣氛。而坐在大榕樹下納涼的老人觀眾,看得津津有味。

  這就是霞城義工隊排練的場景之一,沒有專業的場地,隨時隨地都能練習。

  在城隍文化的弘揚和傳承中,傳統的表演方式也在時代更迭中,逐漸消失。年輕人要想重拾城隍文化,除了老師傅的言傳身教外,苦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每週末和節假日是我們固定的訓練時間。”成員梁思木説,這個傳統從6年前陣頭隊組建之初就堅持到現在,不需要特別通知,有空的隊員都會自己過來。如果遇上下雨,大家就在曬谷場練習,即使滿身大汗,也沒人喊累。

  鑼鼓聲響起來,廣場前的臺階上,村裏的老人帶著孩子來看熱鬧。隊員們輪流鑽進兩米多高的神將服裝道具裏,踩著高低交叉的步法,時而單人踱步,時而兩人互拜。

  “每個步法都是有講究的,所以有位來自台北的老師每年都會來傳授一些新的陣頭步法,大家有時間就不斷練習。”梁思木一邊練習,一邊與其他隊員交流心得,“從易到難,一點點積累”。

  要將比自己身高高出近一倍的神將扛在肩頭,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力氣。每尊神將至少80斤以上,有不少隊員是從沒幹過農活的80後、90後甚至00後,根本抬不動。而年紀稍長的,面對的是400多斤實木打造的神轎。

  “剛開始,我們就用扁擔挑著100多斤的桶裝水,在白虎岩來回走幾趟,鍛鍊肩膀的力量。”這麼多年下來,每個隊員的肩膀上都長了厚厚的一層繭。

  力量練起來了,也把很多壞習慣“練”沒了。周勇堅説,隊員們每次訓練幾個小時後,體力消耗比較大,回家就洗洗睡了,戒掉了愛喝酒、熬夜的習慣,整個人的精氣神都不一樣了。

  城隍文化為媒

  兩岸“親戚”走得勤

  今年5月份,在金門迎城隍活動中,後溪村的陣頭隊帶去了傳統表演,讓兩岸同胞連連稱讚。其實,每年陣頭隊都要去台灣進行巡演交流,而台灣的城隍隊伍每年也來後溪村“走走親戚”。

  據介紹,霞城城隍廟始建於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周勇堅説,霞城城隍廟不僅是台北霞海城隍廟的“祖廟”,更是台灣其他城隍廟的“太祖廟”。

  早在1821年,同安人陳金絨將城隍文化帶到台灣,並於1859年在台北大稻埕興建城隍廟。因懷念故鄉霞城和臨海門,因此取名“霞海”。此後,台灣其他地方也紛紛從霞海城隍廟分爐,在當地建起城隍廟,共尊霞海城隍廟為祖廟。

  如今,這段歷史不僅銘刻在城隍廟的墻上,還成為兩岸城隍文化的一段佳話。每年,在霞城城隍廟廟慶上,台北霞海城隍廟必定會來“走親戚”。

  現在,霞城城隍廟是福建省重要的對臺交流點之一,而霞城城隍廟廟會習俗也成為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之一。

編輯:顏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