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維權,走起訴途徑費時又費力,而未經仲裁審查確認的調解書又缺乏法律效力。為此,德化建立流動仲裁庭,創新推進仲裁審查確認工作
打通農民工維權“最後一公里”
東南網8月16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程枝文 通訊員 吳有森 王雙季) 日前,德化縣流動仲裁庭在轄區一家企業內開庭,成功調解一起拖欠工資案件,並現場完成仲裁審查確認。德化籍農民工章文河開心地説:“以往,維權常常陷入兩難——走起訴途徑費時又耗力,而未經仲裁審查確認的調解書沒有法律效力;現在,調解協議書有了法律保障,我們的工資有望早日拿回了。”
近年來,隨著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勞動密集型企業居多的德化縣,各種勞動爭議案件數量大幅度增加,糾紛類型也日益多樣化。特別是廣大農民工,一旦發生勞動人事爭議,時常存在維權艱難、維權時效長、維權法律意識薄弱等問題。
如何打通農民工維權“最後一公里”?
今年初,德化積極推進監察仲裁銜接、仲裁審查確認工作,先後制定下發《德化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和勞動保障監察工作機制》和《關於規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協議仲裁審查確認程式的實施意見》,明確勞動仲裁優先受理案件範圍12項和仲裁審查確認程式18項。同時,通過加強部門聯調,縣人社局與縣瓷都調解委員會、縣法律援助中心、縣勞動監察大隊和社會律師組織等相互配合,建立完善仲裁審查確認機制。此舉不僅讓當事人的協議書有了法律保障,也大大縮短了討薪勞動者的“等待期”。
“經過統籌協調優化流程,我們不僅將辦案期限由45天縮短為20天,實現案件的‘快援、快調、快審、快結’,還完善了18個鄉鎮、32家國有企業、大中型非公企業、陶瓷同業公會和旅遊協會等領域調委會的機制體制及相關配套設施,擴大了勞動人事爭議預防調解工作覆蓋面。”德化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有效整合各種資源,當地形成了以人社部門為主導,經信、工會、企聯和工商聯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多元化協調處理機制。今年初以來,全縣90%左右的仲裁案件以調解方式結案,調解結案率保持在較高水準。
不僅如此,今年6月,德化縣還印發《關於勞動爭議流動仲裁庭實施意見通知》,成立流動仲裁庭,“上門諮詢、上門調解、上門仲裁”,採取靈活多樣、因案制宜的審案方式,讓當事人實現就地就近維權。
“勞動者要的是公正對待,用人單位要的是和諧管理,只有達到兩者的平衡點,才能化解矛盾糾紛。”德化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院長鄭錦鳳説,流動仲裁庭不僅縮短了辦案時間,降低了當事人的維權成本,也提高了以案釋法、精準宣傳的效果。截至目前,流動仲裁庭已派出2組10人次,先後到城東工業區、寶美工業區等地,成功化解勞動糾紛兩起,涉案金額26.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