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增殖放流:為了可持續的藍色家園
東南網  2018-08-17 15:52:12

  福建增殖放流:為了可持續的藍色家園

  活水船開進羅源灣,準備放流大黃魚苗。福建日報記者 黃雪梅 攝

  東南網8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雪梅 文/圖)

  “江河湖海,年年有魚”——很多人對我省增殖放流公益活動的這句廣告詞耳熟能詳。

  養護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水域生態環境,除了每年的定時禁漁,還需要人工增殖,一手抓禁漁,一手抓放魚。

  人工增殖放流,是指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海洋、灘塗、江河、湖泊、水庫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漁業生物的卵、幼體或成體,以恢復或增加種群的數量,改善和優化水域的群落結構,其意義巨大,功在當代,利在韆鞦,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2014年以來,通過創新機制,形成政府引導、生態補償、企業捐贈、個人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我省籌措各類增殖放流資金超過1.1億元,放流總數量超過140億尾(只、粒)。

  晨曦中,730萬尾大黃魚苗放歸羅源灣

  8月7日清晨,朝陽照射在羅源灣,海面上波光粼粼。獅岐海域駛來四艘船,裝載著1.5億尾日本對蝦苗、730萬尾大黃魚苗。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羅源縣海洋與漁業局聯合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給退養後的羅源灣補充漁業資源,優化海洋生態環境。

  跟隨福建省水産技術推廣總站高級工程師翁祖桐,記者上了準備放流大黃魚苗的活水船。翁祖桐介紹,大黃魚苗離不開活水,運輸多采用活水船,保持活水艙與外界不間斷換水,提高運輸成活率。放流時,三名操作人員配合默契,一人在導流槽口接上導流管、打開閘板,兩人同時拉起漁網,把魚苗趕入導流槽,放流入海。

  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李穎在現場督導放流過程,她身在活水船上,眼睛卻瞄向放流蝦苗的三艘船,不時高喊:“蝦苗袋儘量放低點,靠近海面放流,小心輕放!”快收工時,李穎看見導流槽裏還滯留幾隻小黃魚苗,就小心翼翼地撿起來,放到海裏。小魚苗一到水裏就歡快地遊起來。

  放流結束,當船駛離一段距離,記者回望放流海面,發現剛放流的大黃魚苗匯聚成群。翁祖桐笑著説:“大黃魚喜群居,它們在集體活動。”

  福建增殖放流:為了可持續的藍色家園

  每年6月6日,全省各地同時開展大規模的增殖放流活動。福建日報記者 黃雪梅 攝

  年內37億尾(只、粒)生物放流江河湖海

  從省海洋與漁業廳獲悉,農業農村部今年下達我省增殖放流專項資金1741萬元,放流各類水生生物物種數量是297567萬尾(只、粒),我省利用各類資金計劃完成37億尾(只、粒)。

  為了科學指導和規範我省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促進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我省根據漁業環境和資源的特點,制定了《福建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規範》。去年,又制定福建省地方標準《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術規範》,規定了增殖放流的水域、本底調查、放流物種、包裝與運輸、驗收、投放、效果評估等要求。

  根據規範要求,對於水生生物種類的選擇,我省禁止使用雜交種、轉基因種及外來種,確保水域生態安全。

  在海水物種方面,優先選擇當地特有物種,如大黃魚、泥東風螺、長毛對蝦、真鯛、黑鯛、花鱸、日本對蝦、西施舌等。在淡水流域方面,優先選擇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的凈水魚類如鰱、鳙等。在種質資源保護區,則優先選擇保護區保護物種如細鱗鲴、大刺鰍、厚唇魚、黑脊倒刺鲃、中華鱉等。

  長毛對蝦、日本對蝦因其苗價低,生長快,效果好,是我省主要放流物種,放流數量佔全省總放流量的90%以上。

  在淡水放流物種方面,鰱魚、鳙魚成為首選。“鰱、鳙是濾食魚類,生活在水的中上層,喜食浮游動植物,是凈化水生態環境的能手。”翁祖桐説。

  根據在水庫、閩江部分流域開展的標誌放流初步估計,每1公斤鰱、鳙魚體內分別含氮量約24克、含磷量5克。近幾年來,我省年均放流量約為1300萬尾,以每尾鰱、鳙平均每年體重增長0.5公斤計,每年放流鰱、鳙,可直接從水體中抽取超過150噸的氮、超過30噸的磷。可見,增殖放流産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

  福建增殖放流:為了可持續的藍色家園

  大黃魚苗。  福建日報記者 黃雪梅 攝

  珍貴瀕危物種需加大力度放流

  增殖放流是養護水生生態資源、保持生物多樣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近5年來,我省增殖放流水生生物物種達到48種,其中,淡水物種21種、海水物種21種、珍貴瀕危物種6種,放流總數量超過140億尾(只、粒)。

  大黃魚是我省地方特色物種,官井洋大黃魚原種場是我省唯一的國家級水産原種場。寧德市富發水産有限公司擔負著大黃魚種質資源保護和增殖的任務,公司聘請“大黃魚之父”、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劉家富任首席技術總監,開展大黃魚種質保持、良種選育及養成技術研發,公司年産大黃魚原良種受精卵2噸、魚苗2億尾、成魚500噸。通過多年開展增殖放流工作,官井洋大黃魚保護區已形成大黃魚種群。

  隨著我國花蟹育苗取得重大突破,去年11月24日,我國首批人工繁育的5萬尾花蟹苗種野外放流,選擇在連江黃岐東鼓島附近海域舉行。該品種的增殖放流在全國屬於首例。

  據悉,花蟹捕撈歷來是黃岐鎮漁民的主要收入之一,但近年來,隨著捕撈量增多,漁船出海捕撈獲得花蟹的數量逐年遞減,2015年的捕撈量降到了歷史最低點。因此,此次花蟹放流受到連江漁民極大歡迎。

  “中華鱘、胭脂魚、棘胸蛙、中國鱟、大鯢、文昌魚等是我省珍貴瀕危物種,開展增殖放流活動,有助於延續珍貴的物種、保持生物多樣性。”翁祖桐説。

  中國鱟是平潭特色的水生物種,但近年來數量大幅下降。作為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其生長週期很長,需要約13年才能完成繁殖。它們一般生活在深海區,每年6—8月成雙成對回到沙灘上産卵,素有“海中鴛鴦”的美稱。

  今年6月6日,在平潭敖東鎮山岐澳中國鱟保護區海域,放流了中國鱟苗種21.57萬隻。

  通過開展大規模增殖放流,不斷改善、修復因捕撈過度遭受破壞的水域生態環境,既促進大宗物種資源和珍貴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的恢復,又可以增加漁民的經濟收入,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效”合一,有力地促進了現代漁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福建增殖放流:為了可持續的藍色家園

  將海蚌苗撒入大海。福建日報記者 黃雪梅 攝

  福建增殖放流:為了可持續的藍色家園

  魚苗通過船上的這根導流管,如同坐滑梯般地放歸大海。 福建日報記者 黃雪梅 攝

  福建增殖放流:為了可持續的藍色家園

  志願者積極參加增殖放流活動。 福建日報記者 黃雪梅 攝

編輯:顏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