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夷新聞網訊 “水美城市”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武夷新區的藍圖逐步實現,高速公路建設再次縮短時空距離,國家儲備林品質精準提升工程項目持續推進,聖農計劃投資160億元再造一個聖農,南鋁、太陽電纜、南紡等企業增資擴産項目加快實施……記者近日獲悉,今年上半年我市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7.4%(不含鐵路),增速居全省首位,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産業項目順利推進,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增添新動力。
今年以來,我市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把綠色發展與高品質發展、奮力趕超有機統一起來,深化“四比六促”,開展“項目突破年”活動,注重打基礎謀長遠、抓重點攻難點,統籌抓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各項工作,持續了心齊勁足、穩中向好的發展氛圍和態勢。
從我市上半年固投領域看,項目投資增長17.4%,基礎設施投資增長8.8%,民間投資增長28.1%,工業投資增長30.2%。
以高品質發展實現趕超目標,有效投資是關鍵,項目支撐是重點。在去年“百日攻堅”“四比六促”的基礎上,我市今年以開展“項目突破年”活動為載體,全力抓項目、穩增長、擴投資。
今年1至6月,全市新增億元以上“五個一批”項目916項,總投資2543億元。與此同時,我市認真抓好2018-2020年重大趕超項目,78項市管重大趕超項目完成投資71.1億元,355項在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05億元,37個投資工程包完成投資63.29億元。
項目攻堅,三分部署,七分落實。如何讓結構更優的有效投資發揮應有作用?狠抓項目落地見效是關鍵。7月,邵武市7個項目集中開竣工,總投資約9.19億元;建甌市14個項目集中開竣工,總投資7.61億元;光澤縣集中開竣工項目7個,總投資6.98億元;政和縣集中開竣工項目9個,總投資達19.486億元……大批項目集中開竣工,是各級各部門靠前服務、狠抓前期工作、加快審批時效的成果寫照。
投資結構決定未來産業結構,産業項目帶來的改造升級,可以為閩北經濟積蓄新動能。只有投資結構優化升級,才能為閩北經濟按下“快進鍵”。為此,我市圍繞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加快培育發展現代綠色農業、旅遊、健康養生、生物製品、數字信息、先進製造、文化創意等七大綠色産業。
7月18日,南平(浪潮)大數據産業園在武夷新區正式揭牌開園,將為南平市提供全面的基礎運營服務和增值運營服務,加速助力南平市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同時也將引導和帶動浪潮産業鏈上合作夥伴到南平發展,打造産業集聚區,提升産業規模,實現市場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福建巨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採用國內首創的大容量固態聚合物動力鋰電池製造工藝,擁有動力電池關鍵核心技術,在我省新能源汽車産業版圖標注了閩北新坐標,該投産項目正加快擴大産能;元力高端精製活性炭、光澤承天中藥材産業園、邵武永晶新材料等17個項目竣工或部分竣工;聖新能源擴建、閩鋁鋁制車廂技術改造等42個項目開工建設……這些項目與去年加快建設、竣工的一批産業類項目形成接續效應,確保産業投資不斷檔,形成逐步推進的執行鏈條,進一步優化産業結構,有效支撐我市發展後勁。 (盧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