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工藝美術大師陳天灨:用創新為福州漆藝發展注入活力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8-22 17:59:56

  編者按:【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千端經緯首推修己治人。不管是“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的文藝探尋,還是“發乎情,止乎禮義”的修文德以“明、新、止善”,都是從燦若星河的中華文化中攫取當代精神養分的正向舉動。國際在線福建頻道《八閩談藝錄》欄目邀請閩文藝名家,來暢談各自藝術領域探索實踐中立筋骨、倡道德、含溫度、有思想的切身體會,發揚文藝工作者“傳文傳心”的優秀品質、和挖掘優秀文化“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價值內核,行借鑒之功,倡言教之用,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以知識分子從容不迫的靜心春風化雨,塑造充實而有光輝的新時代文藝。】

  第三期推薦:陳天灨,男,漢族,籍貫福州臺江,1951年出生。現為福州市脫胎漆器行業協會會長、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福建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1984年,他的作品《鷓鴣方盒》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創作設計二等獎, 2007年,其作品《絨花脫胎球瓶》榮獲2007“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

【八閩談藝錄 圖文】【滾動新聞】福建工藝美術大師陳天灨:用創新為福州漆藝發展注入活力

福建工藝美術大師陳天灨(王禮林 攝)

  2017年3月,福州脫胎漆器行業協會舉行換屆選舉,陳天灨被推選為新一屆會長。 這位外界評價“緘默寡言、略帶靦腆”的新會長,能否帶領當下也處於“緘默寡言”地位的福州脫胎漆器業,在“新時代”發出自己的聲音,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近日,國際在線福建頻道走進福州漆藝保護基地,也首次走近陳天灨以及他的藝術人生。

  陳天灨不愛説話,很容易陷入“尷聊”。對於外界對他“靦腆”的評價,他回應道,自己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不熟的人主動搭訕。

  但是,陳天灨一生都與一樣東西“主動搭訕”,這樣東西就是脫胎漆器。

  2004年福州一胎廠倒閉,陳天灨心裏很難過,但是他並未就此作罷,而是在外面另尋工作室,只為延續漆藝“香火”。2006年,聽聞福州市脫胎漆器保護基地成立,他就像“倦鳥”找到了“歸巢”,又把自己的瓶瓶罐罐、各種工具,小心翼翼地打包好,一件不落地搬到基地。

  陳天灨的自我評價是:內心向善、願意幫助別人。他説,自己的人生追求很簡單: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做到最好。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做到最好”的人生追求並不容易實現。從1978年入行起,同事們紛紛轉行,或者到學校執教,然而陳天灨卻依舊堅守在崗位上。當學生問他“休息日是什麼時候”時,陳天灨回答:“來基地幹活就是休息。” 

【八閩談藝錄 圖文】【滾動新聞】福建工藝美術大師陳天灨:用創新為福州漆藝發展注入活力

陳天灨的文字脫瓶作品(圖片由陳天灨提供)

 大漆味和靜謐感是畢生追求 

  初次走進陳天灨的工作室,夾雜著淡淡大漆味的空氣撲面而來,在工作室的角落,陳天灨正拿著畫筆,給脫胎漆器瓶上色,除了畫筆的悉唰聲,沒有任何聲響,時光仿佛停止。

  這種大漆味和靜謐感卻正是陳天灨的“最愛”,從他來到福州第一脫胎漆器廠起,這種味道就一直伴隨著他。

  “大家對我的藝術追求還存在些許誤解,以為我只會做漆器,其實我漆畫也畫的不錯哩。”陳天灨展示了一幅幅他的漆畫作品。

  陳天灨表示,自己不愛説話,還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經歷了太多,看淡了許多事。”在他看來,能夠繼續做漆的安全感,是他目前最想要的。

【八閩談藝錄 圖文】【滾動新聞】福建工藝美術大師陳天灨:用創新為福州漆藝發展注入活力

陳天灨漆畫作品(圖片由陳天灨提供)

  進入福州一脫正式“擁抱”漆藝

  1975年5月,陳天灨獲得了參加福建工藝美術學校的招生考試的名額。回想起考試的時候,陳天灨依舊很激動,許多細節他都歷歷在目。考試安排在1975年6月份,當時,即使在山區,太陽也很曬,陳天灨花了4個多小時趕到考場。“監考老師把所戴軍綠色的挎包、草帽一頂、一個水壺放在桌子上,發了紙筆叫我們畫素描。”考試結束後,監考老師表揚陳天灨很有創造能力。

  1975年9月5日,陳天灨收到福建工藝美術學校錄取通知。9月20日,陳天灨坐了近10個小時汽車到廈門。灰頭土臉的他就像個碼頭挑夫,一頭挑木箱一頭挑棉被到學校報到。

  回憶起當時心情,陳天灨説:“雖然學校不是最好的,但還是很開心。因為總算有機會到專業學校,繼續自己的藝術追求。”

  在校期間,為打好繪畫基礎,陳天灨學習了油畫,水粉、色彩、素描等多種繪畫種類,他的繪畫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1978年,陳天灨在畢業後被分配到了福州市第一脫胎漆器廠。進入工廠實習不到三個月,由於工作能力突出,他被調到了設計室,成為廠裏骨幹。

【八閩談藝錄 圖文】【滾動新聞】福建工藝美術大師陳天灨:用創新為福州漆藝發展注入活力

陳天灨在工作中(王禮林 攝)

 用創新為福州漆藝發展注入活力   

  從1984年至今,陳天灨的作品因為創新設計陸續獲得全省乃至全國的各種獎項。“創新是福州脫胎漆器的靈魂。”陳天灨如此評價創新在工作中的作用。而説到創新就不得不提他的作品——文字脫瓶。

  文字脫瓶是陳天灨結合多年從業經歷及自己的文學修養後的一大創舉。陳天灨自幼愛好書法,他把古代鑄刻在鐘鼎上的金文搬到了脫胎漆器上,並用漆藝裏的 “蛋殼鑲嵌技法”裝飾瓶身。

  金文古樸雄壯,漆瓶洗練高雅,文字脫瓶讓觀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視覺感受,一推出倍受業界稱讚。陳天灨的友人評價道:“他把悠久質樸的陶藝藝術風格移植到漂亮而不張揚的漆藝上,改變傳統脫胎漆瓶的造型,含蓄淡雅中凝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驚魂。”

  談及為何用金文而不用別的文字裝飾自己的作品時,陳天灨説:“有藝術感的字,做出來反而不好看,而越接近象形文字的字體,如金文、甲骨文,反而越符合脫胎漆器古樸的韻味。”

  他還補充道:“做脫胎漆器一定要提高自我文藝修養,要什麼都學。”文字脫瓶對製作者要求高,既要會書法、字寫的好,還要會審美。“比如,金文要怎麼寫、怎麼表現,只有審美高才知道怎麼寫才好看。”

  2004年,福州第一脫胎器廠倒閉,許多像陳天灨這樣的漆藝人不得不從工廠出來另謀出路。幸運的是,他得以在福州脫胎漆器保護基地棲身。

  陳天灨非常喜歡王安石的《咏竹》中的兩句詩:“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會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他認為,這兩句詩深刻地道出了自己當下的心理狀態以及一直以來對待漆藝的態度:自己是老了,但也更剛強了,雖然現在沐浴著“冰霜”,但他相信“雨露”遲早會來。(文 王禮林)

【八閩談藝錄 圖文】【滾動新聞】福建工藝美術大師陳天灨:用創新為福州漆藝發展注入活力

陳天灨在展示他的作品《炫》(王禮林 攝)

編輯:顏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