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建設昌都:八月格桑花正艷
東南網  2018-08-23 15:40:09

  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建設昌都:八月格桑花正艷

  援藏幹部(右)在八宿縣邦達鎮同尼村的“福州林”與村幹部一起查看果樹長勢。福建日報記者 林永龍 吳恩兒 攝

  兩年來,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隊員主動融入昌都、建設昌都、奉獻昌都,把汗水灑在雪域高原,用智慧改變著藏東大地——

  八月格桑花正艷

  東南網8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永龍 吳恩兒 文/圖)雪山作證,見證福建援藏隊員為昌都建設日夜操勞;格桑花開,猶如文明之火為雪域高原帶來蓬勃生機。

  從2016年7月起,福建對口援藏工作從“西藏江南”林芝調整到“雪域高原”昌都。海拔高了,援藏工作的要求沒有降低;條件差了,援藏隊員的熱情沒有消減。

  在過去的700多個日子裏,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43名黨政幹部和246名專業人才,按照省委書記于偉國提出的“主動融入昌都、建設昌都、奉獻昌都,用心用情用力完成援藏光榮任務”要求,把汗水灑在雪域高原,用智慧改變著藏東大地。

  高原上建起一座座“福建新村”

  8月,是豐收的季節。

  清晨,一輪紅日從東方噴薄而出,照亮昌都大地。在海拔4000多米的洛隆縣孜托鎮中松村山巒上,47歲的藏族同胞赤列尼扎望著滿目金黃的青稞,眼裏流露出豐收的喜悅……讓他更為驚喜的是,自己做夢也不會想到,一家人會告別世代居住的土壘屋子,搬進寬敞明亮的“大別墅”。

  “感謝福建援藏隊讓我們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在位於洛隆縣城郊的“思夢達”福建新村,赤列尼扎放下農具,引著記者參觀他的新家。這是一套近200平方米的兩層樓房,客廳、臥室、佛堂、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我們除了交1萬元外,傢具都是免費的。和以前相比,我們的生活簡直一下從地下來到了天上!”赤列尼扎感慨道。

  赤列尼扎一家11口人,父母和妻子早逝,他獨自帶著兩兒一女和三個弟妹的家人一起生活。原先一大家子人生活在距縣城40公里外的大山裏,住房昏暗幽深,一遇到下雨天到處漏水。“新房子不但傢具家電全給我們配好了,甚至廚房的鍋碗瓢盆也都備齊了,我們來了什麼都不用買,直接就可以住。更讓我高興的是,這裡有學校、醫院,以後家人上學、看病方便多啦!”赤列尼扎説。

  像“思夢達”這樣的福建小康示範村,在福建對口援建的八宿、左貢和邊壩縣還有很多。

  距洛隆300多公里的左貢縣田妥鎮亞中村,40歲的嘎拉姆正在自己的雜貨舖忙活著。她的店舖有30平方米,緊鄰川藏線,主要售賣各色服飾和一些生活用品,每天的營業額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每月盈利在6000元上下。

  嘎拉姆原本住在田妥鎮然尼村。那裏山高路遠,生活不便。她一個人拉扯一個女兒靠種些青稞、冬小麥以及青飼料等過日子。去年8月,她們搬進廈門援建的福建小康示範村。樓上是住家,樓下是店面,安居再加樂業,嘎拉姆每天都開開心心的。

  “這些新村選址時,我們著力依託産業園區、旅遊景區和交通要道,結合易地扶貧搬遷、新農村建設,因地制宜、合理規劃,集中力量、整村推進,堅持讓易地搬遷戶住得下、能就業、可發展的原則,努力打造美麗宜居、設施配套、文明富裕的脫貧樣板村、小康示範村。”福建援藏隊領隊、昌都市委副書記周青松説,兩年來,我省援建的10個新村都已建成,1210多戶藏族貧困家庭歡歡喜喜地搬進新居。

  民生為先,民生為大。援昌以來,我省共安排7.52億元用於民生領域,項目多達193個。

  在昌都,投資1億元新建的市婦幼保健院拔地而起,明年初可投用;第三高級中學教師週轉房項目已經封頂,年底可以入住;昌都市疾控中心計劃9月完工……

  在洛隆,一座全新的藏醫院落成。在這裡,藏民們不僅可以體會到古老藏醫藥的神效,還可以通過最新的核磁共振等醫療設備,讓醫生對患者的病情有更準確的判斷。

  在邊壩,一條近千米的步道建成。從縣城的山腳一路攀登直通觀景臺,邊壩山水盡收眼底。步道不僅成為人們運動休閒的好去處,而且因為援建有了個好名字叫雲霄。

  ……

  一個個民生項目,一座座新村崛起,伴隨“福建援建”的LOGO,在藏東大地留下深深的“福建印記”。

  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建設昌都:八月格桑花正艷

  每天傍晚,昌都市解放廣場上,多民族百姓一起快樂地跳著鍋莊舞。福建日報記者 林永龍 吳恩兒 攝

  變“輸血式援藏”為“造血式援藏”

  8月,是花開的季節。

  久雨初霽,藍天麗日。在距八宿縣城8公里的白瑪鎮西巴村一個山頭,大型機械轟鳴,運料車輛穿梭往來,技術人員有序指揮,工人們忙著砌體和屋面鋼結構施工……

  “這裡是福建第八批援藏隊到昌都後引進的最大投資項目——八宿縣海螺水泥廠選址地。項目計劃投資10億元,投産後可直接解決400余名貧困戶就業問題,平均每年可為八宿縣增加稅收1.5億元。”福州市援藏工作組組長、八宿縣委副書記鄭浩説,“原先縣裏想在此建垃圾填埋場,去年8月,我陪縣長來考察時發現工地周邊盛産優質石灰石,不僅能生産出當地建設急需的高品質水泥,而且能有效帶動物流、運輸、建築等産業,成為助推八宿脫貧攻堅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目前,招商引資、項目申報等工作進入尾聲,開工建設指日可待。”

  邊壩是昌都最邊遠的縣,縣城距昌都市區近500公里,經濟相對落後。“這裡的氣候和土壤適合種植水果和蔬菜。”去年8月,福建援藏隊邊壩工作組看到當地的潛在優勢,提出在草卡鎮建設蔬菜産業園的構想,並與漳州的商會聯繫,得到積極響應。目前産業園區建成多個蔬菜、水果大棚,種植符合當地生長條件的水果與蔬菜。園區內生産的果蔬不僅在昌都有著很好的銷路,還遠銷到阿裏地區。産業園建成,不僅成功解決了當地群眾吃菜問題,而且吸納當地勞動力,變“花錢買菜”為“賣菜賺錢”。眼下,産業園區正在大力建設智慧農業園,將當地豐富的地熱能、水源組合起來,更好地發展農産品生産。

  開展招商引資,培育壯大産業,是援藏工作的重點。到目前為止,福建援藏隊共引進企業45家、註冊資金15億元。

  中石化西藏銷售公司在昌都市內興建20座加油加氣站,每年稅收貢獻4000萬元以上,可解決長期固定就業近200人。

  佳博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建設的閩昌建材物流園暨閩昌大廈項目已開建。

  福建武夷酒業和福州奇新食品公司聯合八宿縣糧油公司,合資設立昌都拉魯卡蕎麥科技有限公司從事蕎麥系列産品開發,現已推出蕎麥酒系列産品,廣受市場歡迎。

  ……

  招商引資,更要引智。福建援建的産業項目結合當地實際,運用現代發展理念,由以資金援藏為主向以産業援藏為主轉變,變“輸血”為“造血”,為昌都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增加群眾收入起到積極作用。

  對口援建左貢縣的廈門市,協調5名國企經營管理人才到左貢縣挂職,進行産業指導,設立菌草種植基地,打造倣野生生物鏈項目,並與左貢縣“二江一河”投資公司合作,開發扶貧産業項目。

  對口援建洛隆縣的泉州市,引進漢能集團等光伏企業投資8000余萬元,在孜托鎮部分集中扶貧搬遷點試點太陽能分佈式光伏扶貧項目,所發電力除滿足困難群眾自用外,多餘的電力銷售給國家電網,探索拓展貧困戶穩定增收的新路子。

  省援藏工作隊引進省科技廳與昌都新區管委會共建的閩昌眾創空間,成為昌都首個也是容量最大的創業創新載體。

  一個個産業項目,一項項“造血”工程,宛如一朵朵象徵著幸福的格桑花盛開在三江大地上。

  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建設昌都:八月格桑花正艷

  位於川藏公路旁的左貢縣田妥鎮亞中村“福建小康示範村”。福建日報記者 林永龍 吳恩兒

  真情澆灌民族團結友誼之花

  8月,是歡聚的季節。

  19日,為期一週的第四屆昌都三江茶馬文化藝術節開幕,我省派出百餘人的代表團前往交流。當夜色降臨,茶馬廣場頓時熱鬧起來,芒康弦子、類烏齊嶺卓、貢覺金鳥、丁青熱巴等民族節目輪番上演,讓人流連忘返。謝幕曲《茶馬人家》奏響,觀眾一起跳起鍋莊舞,福建代表團藝術家也加入其中,無比興奮。

  “閩藏一家親,攜手共繁榮。”8月初,參加“閩藏親·感黨恩”昌都市好少年夏令營的25位昌都少年,圓滿完成各項活動返回。這項由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昌都團市委等單位共同組織的活動,讓來自高原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青少年走出大山,來到沿海,了解福建文化,追尋紅色足跡,探索現代科技。

  “推進閩昌交往交流交融,促進漢藏民族團結,是援藏工作的重要使命。”周青松説,這兩年,在福建舉辦的中國投洽會、項目交易會、海交會、旅博會、文博會等重要展會上,昌都總是佔據一個醒目的位置。福州、廈門、泉州分別建設了一個昌都形象展示館,用於展示昌都發展成就、特色文化,展銷昌都特色産品。

  開展結對幫扶,成為促進兩地交往的抓手。在福建省對口昌都市,5個設區市對口昌都4個縣的基礎上,福建援藏隊著力推動縣對鄉、強鄉對村、部門對部門、社會對個人,簽訂各層次對口幫扶協議59個。同時,推動福建商會、慈善機構、愛心人士與貧困戶結對200多個;每位援藏幹部人才結對幫助1~3戶貧困戶,每位援藏教師分別與藏族群眾、藏族老師及一名藏族學生結對幫扶,通過經常性走訪慰問,宣傳黨的政策,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千人培訓計劃,成為促進兩地交流的基石。兩年來,福建組織56個班次培訓班,培訓昌都幹部人才1800多人次;組織我省專家到昌都開展技術培訓,舉辦專題講座23場;推動閩昌兩地多層次交往,兩地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互訪2000多人次,200名昌都青少年到福建參觀學習;簽訂閩昌旅遊合作框架協議,出臺昌都旅遊獎勵政策,吸引我省2萬多人次到昌都旅遊。

  精神文化援藏,成為促進兩地交融的橋梁。去年在福建舉辦的“康巴風、閩藏情”文藝巡演,吸引7000多名觀眾。籌劃攝製援藏與民族團結題材電影《太陽與月亮》,爭取2019年公映。爭取福建圖書出版、發行單位捐贈價值140萬元的圖書,在昌都建設13個“福建書屋”。

  推動社會參與,成為促進兩地團結的象徵。打造福建“愛在昌都”大型公益活動品牌,廣泛動員社會各界開展愛心捐贈活動,累計收到捐贈資金物資價值3864萬元。開展“富閩助學”活動資助123名貧困學生;莆田紅十字會向貧困群眾捐贈運動鞋15萬雙;省殘聯向殘疾群眾捐贈服裝1.2萬件;福建河仁基金會捐資400萬元幫助貧困村興建水渠水利設施等,取得良好社會反響。

  一批批人才交往,一次次經貿交流,把閩昌人民緊緊地交融在一起,使閩藏兩地盛開的民族團結友誼之花分外妖嬈。

編輯:顏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