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隴西縣董家寺村村民在陽光房裏種植香菇。
福州日報記者 樓衛東 謝聯靈 龔瑩 楊瑩/文 張人峰/攝
“數”説陽光房脫貧賬
1.5萬元
連江縣目前已投入資金424萬元,幫助隴西縣7個鄉鎮150戶貧困戶在房前屋後建成陽光房150座,每年可為每個貧困戶增收1.5萬元左右。
434戶
倉山區採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方式,計劃在臨洮縣建設陽光房434座,目前已建成355座,預計全部建成後,可帶動6個鄉鎮12個村434戶貧困戶脫貧。
1000座
臺江區牽線搭橋在定西市安定區石泉鄉建設食用菌扶貧産業園,項目總投資5100萬元,規劃建設1000座菇棚。産業園對貧困戶優先吸納務工、優先承包菇棚、優先技術指導、優先收購銷售。
臨洮縣洮陽鎮李范家村,年近六旬的貧困戶張艷太在陽光房大棚中採摘辣椒。
説起陽光房,許多人想到的是明亮舒適的休閒玻璃房,身處其中,幸福感便油然而生。而在距離福州千里之外的定西,也有一座座陽光房,讓一個個貧困戶收穫滿滿的幸福感。
這些陽光房,其實是種植用的,大多建在田間,是福州市複製在永泰縣探索形成的陽光房幫扶模式,結合定西當地氣候環境和設施農業實際,創造性開展的東西部産業扶貧協作項目之一,具有佔地規模小、品種多樣化、簡單易操作、生態環保、收益穩定等優點。
圍繞陽光房項目,福州與定西兩地幹部群眾同心協力,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種産業發展模式,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定西市安定區巉口鎮趙家鋪村農戶在修建日光溫室。
一座陽光房脫貧一家人
“新一批菌棒正在出菇,很快就可以采收第一茬香菇了。”日前,記者在定西市隴西縣菜子鎮董家寺村看到,一座座印有“福州幫扶定西陽光房種植試驗項目”字樣的藍色小房子在陽光照射下格外顯眼,村民們正在裏頭忙著照料菌棒。
其中一座陽光房的主人,是47歲的貧困戶王挺雷。因腿腳不便,他既不能和村裏的青壯年一樣外出務工,又無法從事費勞力的本地傳統中草藥種植,只能靠種植小麥養家糊口,年收入不到2000元。
“去年4月,我聽説村裏要建陽光房,免費給貧困戶種香菇,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報了名,沒想到不到一年就賺了上萬塊。”王挺雷樂滋滋地向記者展示了他的“脫貧賬本”——去年開始種植香菇,産菇四茬共3390公斤,收入28400元,除去菌棒成本16000元,純收入12400元。如今,陽光房裏的新一批菌棒正在出菇,一朵朵鮮嫩的香菇冒出芽孢,讓王挺雷看到了脫貧的“陽光”。
記者了解到,福州與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開展以來,對口幫扶隴西縣的連江縣通過物資扶持到戶、技術服務到人的辦法,目前已投入資金424萬元,選取隴西縣適宜發展陽光房産業且有發展能力和意願的7個鄉鎮15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幫助他們在房前屋後建成陽光房150座。目前這些陽光房均已投用,每年可為每個貧困戶增收1.5萬元左右。
“接下來,我們將發揮陽光房易複製、見效快的特點,再建29座,且單座面積從原先的120平方米擴大到300平方米,可容納約8000個菌棒,加快貧困戶增收步伐。”連江縣挂職幹部、隴西縣副縣長劉麟翔告訴記者,他們還積極聯繫香菇收購企業,解決種植戶的後顧之憂。
福州市定西挂職幹部在查看日光溫室建造狀況。
農戶粗糙的大手小心扶著無公害蔬菜的嫩葉。
反季節種菜收入翻十倍
與隴西縣採取分散入戶的建設方式不同,福州市倉山區幫扶定西市臨洮縣的陽光房項目,採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方式,按照統一規劃、集中連片的形式,在臨洮建設陽光房434座,累計投入資金721萬元,已建成355座,預計全部建成後,可帶動6個鄉鎮12個村434戶貧困戶脫貧。
經營戶、家庭人口、致貧原因、種植品種……記者在洮陽鎮李范家村看到,一期建成的20個陽光房門口,都挂著一個詳細的貧困戶信息牌。每座陽光房面積約280平方米。
洮陽鎮黨委書記王建府介紹,李范家村有220多戶實施了異地搬遷,以前村民在山上搞種植為生,下山後開始為生計發愁。依託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機遇,村裏篩選了首批20戶貧困戶試點陽光房蔬菜種植,並成立富民産業合作社,負責提供種苗、技術指導和統一收購銷售。
貧困戶張艷太已年近六旬,是個缺技術致貧的典型。從來沒有種過蔬菜的他,在技術專家和農藝師的手把手培訓指導下,也成了種菜好手。
眼下,他種植的辣椒長勢喜人,即將上市。“以前在山上種土豆,面朝黃土背朝天,很辛苦又賺不到錢。去年10月,我在陽光房裏種了一茬西葫蘆,今年6月拉到城裏的市場上,一下子就賣完了,得了差不多7000元。這陽光房,真是不簡單。”
倉山區挂職幹部、臨洮縣副縣長黃朝鋒給記者算了算陽光房種菜的“高性價比”:一畝地種土豆一年收入2000元,要是種蔬菜,能建2個大棚,一年至少能收入2萬多元,“一畝地的産出,翻了十倍”。
“二期的50個陽光房,我們準備引進一家企業參與建設,村裏能種蔬菜的貧困戶就自己種上,沒有能力種的可以租給別人或者讓企業代種,收取租金和分紅。”王建府説,等70個陽光房全部投入生産,就能統一開拓銷售渠道,打造自己的蔬菜品牌,促進穩定脫貧。
鼓樓區岷縣挂職幹部曾閩雄(右一)在定西岷縣秦許鄉蜂農家中了解養蜂情況,幫農戶解決生産中困難。
2018年8月10日,岷縣蒲麻鎮包家溝貧困戶常梅花在鼓樓區洪山鎮的幫扶下多收穫雞蛋,十分高興。
福州市對口幫扶甘肅定西的項目人員,奔波在隴中大地上。
龍頭來帶動培育産業鏈
“陽光房裏的菌棒月底就要産出第一茬香菇了!”這幾天,定西市安定區石泉鄉的貧困戶張文軍臉上總挂滿笑容。今年46歲的他家裏有3口人,因兒子患侏儒症,看病欠債50多萬元。如今,經過大半年的忙活,他終於看到了脫貧的曙光。
在此之前,張文軍沒有接觸過香菇種植,外出打工做的是電焊工,不僅工作辛苦,收入也不高。“去年底,鄉里來了一家幫扶企業,要搞陽光房種香菇,我就開始一邊在示範大棚裏務工,一邊學習種香菇技術,每天能有一兩百元的收入。要是這批香菇收成好,我準備自己承包大棚來種!”
張文軍所説的幫扶企業——福建閩中有機食品有限公司是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已有40多年種植、加工和出口農副産品的歷史。
閩中公司負責人阮為江介紹,在福州市臺江區挂職幹部、安定區農工部副部長劉毅的牽線搭橋下,食用菌扶貧産業園去年11月落戶石泉鄉。“我們公司主打‘高原夏菇’品牌,定西氣候乾燥,溫差大,濕度差也大,具備産出一級夏菇的地理氣候條件。選擇把産業園建在石泉這個深度貧困山區,是響應福州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的號召,希望能帶動當地發展食用菌産業,走出一條産業立鄉的路子,幫助更多貧困戶增收脫貧。”阮為江説。
食用菌扶貧産業園項目總投資5100萬元,按照“一園四區”(菌棒生産區、菇棚栽培區、加工交易區、研發展覽區)規劃設計,遠期規劃建設1000座菇棚,近期分兩期建設。目前,一期已建成菌棒生産車間1座,可年産菌棒100萬袋,滿足産業園的菌棒需求。月底,項目一期的100座大棚將全部完工。二期計劃明年動工,再建設菇棚200座,並建設脫水烘乾生産線1條,嘗試幹菇生産加工。
“每個大棚可容納8000個菌棒,按一個菌棒産出1.5斤香菇來算,每個大棚一年純收入1.6萬元。”石泉鄉鄉長孫小軍介紹,産業園對貧困戶優先吸納務工、優先承包菇棚、優先技術指導、優先收購銷售,今年計劃種植100萬袋菌棒,預計帶動貧困戶121戶脫貧。
“這是一個企業先落戶先投入的扶貧項目,臺江區的115萬元扶貧資金以折股到戶、固定分紅的形式注入企業,兩者有機結合,用小投入撬動了大資金,將産生巨大的扶貧效應。”劉毅充滿期待地説。
收穫沉甸甸的勞動果實。
通過互聯網福州與定西實現信息共享,搭建勞務輸轉平臺。
定西市隴西縣鞏昌鎮昌谷村的孩子在福州援建的文化活動廣場開心玩耍。
茶埠鎮的益農中藥材種植購銷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在加工藥材。
東西部協作扶貧定西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