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政和發現清朝古戲服 或已有200多年曆史
新華網  2018-08-29 18:06:01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535529764(1)

  這是一頂帽子,陳栩説這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四平戲古戲服配飾。新華網 程立葳 攝

  新華網福州8月28日電(程立葳)一批疑似清嘉慶年間的四平戲古戲服,近日在福建政和縣禾洋村四平戲劇團內被發現。24-26日,閩江學院專家學者趕赴政和,對這批古戲服展開搶救工作。

  據了解,目前禾洋村四平戲劇團內共存有古戲服30多套,多為絲綢面料、苧麻襯裏,其中18套保存得較為完好。部分戲服的襯裏上有文字標注,記載了戲服的製作時間和來歷。

  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副教授陳栩告訴記者,根據戲服上的文字,可推斷這批戲服的製作時間最早或能追溯到清嘉慶年間,“它們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還具有很強的工藝價值,代表了福建地區地方劇種戲劇服飾悠久的文化與精湛的技藝。”

  “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存儲條件的惡劣,這些古戲服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陳栩説,當務之急,是對古戲服進行保護性搶救。

  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吳宏輝介紹,目前閩江學院8名研究服裝學的專家學者帶領學生組成調研小組,對四平戲古戲服的織物及織物結構、尺寸數據進行了調查研究,並歸納整理了古戲服上的圖案紋樣、裝飾的工藝和手法,通過VR技術對戲服進行三維信息掃描、收集。

  “禾洋村四平戲古戲服整體恢弘大氣,但圖案的色彩、刺繡等裝飾手法又異常婉轉細膩,同時戲服結構嚴謹,有著自己獨有的特點,具有創新設計應用的可行性。”陳栩説。

  據介紹,目前福建有3個四平戲劇團,但僅有禾洋鄉四平戲劇團還保留了古戲服。其餘兩個劇團演出所用的戲服,都是目前市場上所售粵劇服飾的通用款。

  四平戲又名四評戲、四坪戲、庶民戲等,係由明代中葉流行的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演變而來,原盛行于徽州(今安徽歙縣)一帶,明末清初傳入政和,在政和縣楊源鄉及屏南縣龍潭鄉以歷史原貌完整地延續至今,戲曲界稱其為“中國古代戲曲的活化石”和“明代四平腔的遺響”。2006年5月20日,四平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焦點圖】【南平】【滾動新聞】【移動版輪播圖】【chinanews帶圖】福建政和發現清朝古戲服 或已有200多年曆史

  保存較為完好的四平戲古戲服,至今,禾洋村四平戲劇團還將其作為演出服使用。新華網發(許雲 攝)

【焦點圖】【南平】【滾動新聞】【移動版輪播圖】【chinanews帶圖】福建政和發現清朝古戲服 或已有200多年曆史

  8月24日,禾洋村四平劇團團員李典亮在一件華蓋(劇中道具)上發現了一行文字,記錄了這件華蓋是嘉慶12年(1807年)由村中“福首”李某所添置。新華網 程立葳 攝

【焦點圖】【南平】【滾動新聞】【移動版輪播圖】【chinanews帶圖】福建政和發現清朝古戲服 或已有200多年曆史

  8月24日,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的學生用VR設備,將戲服的數據資料存入電腦。在他們身後,劇團成員正在排練一齣新戲。新華網 程立葳 攝

【焦點圖】【南平】【滾動新聞】【移動版輪播圖】【chinanews帶圖】福建政和發現清朝古戲服 或已有200多年曆史

  8月24日,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的老師在拍攝戲服上的紋飾。待存入電腦後,這些紋飾將被提取出來,後期可為文創産品研發提供創意和參考。新華網 程立葳 攝

【焦點圖】【南平】【滾動新聞】【移動版輪播圖】【chinanews帶圖】福建政和發現清朝古戲服 或已有200多年曆史

  8月24日,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的學生在測量戲服的尺寸。禾洋村四平戲劇團現存有30多件古戲服,其中18件保存較為完好。新華網 程立葳 攝

【焦點圖】【南平】【滾動新聞】【移動版輪播圖】【chinanews帶圖】福建政和發現清朝古戲服 或已有200多年曆史

  禾洋村村民李典亮正在協助閩江學院專家學者,對古戲服歸檔記錄。新華網 程立葳 攝

【焦點圖】【南平】【滾動新聞】【移動版輪播圖】【chinanews帶圖】福建政和發現清朝古戲服 或已有200多年曆史

  一件古戲服的襯裏寫著“道光甲午年”字樣。新華網發(許雲 攝)

 

編輯:尹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