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00公里“通村路” 安溪破解山區群眾“出行難”
泉州網  2018-09-05 09:51:03

  過去,在大山深處的安溪祥華鄉珍山村,有一條僅3米多寬的村道,路面坑洼難行,路旁是懸崖峭壁,村民出行心驚肉跳。然而不久前,這條路全然變了個樣,6.5米寬的雙車道路面煥然一新,臨水臨崖路段砌起鋼筋水泥護欄,視線開闊、安全便利,往來村民交口稱讚。

  珍山村民的愜意,得益於安溪首個農村公路改造提升項目——珍山公路。事實上,為解決邊遠山區群眾“出行難”的問題,安溪今年結合“項目攻堅2018”活動,已將25個道路建設項目提上日程,其中,像珍山公路一樣提級改造的農村公路將達700公里,成為茶鄉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實基礎。

  要致富,先修路。然而,長期困守大山,一些群眾滿足於現狀,“出路”卡在不夠開化的思想之根。築路之前,當先打開“腦路”。為此,當地鄉鎮黨委政府積極組織動員廣大領導幹部、政治團體、社會賢達等力量來到百姓身邊,深入淺出地把農村公路提級改造的重要性、政策的優惠力度用平實易懂的語言講給村民聽,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里”。一番苦心換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要我修路”逐漸轉化為“我要修路”,廣大群眾開始紛紛投入築路熱潮。感人的一幕發生在大坪鄉。當地農村公路提級改造需徵用茶園、農地、林地、臨時搭蓋建築物等超1800畝,累計2500多萬元。樸實的山民卻自願將這筆徵遷補償款全部用於工程建設,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奉獻的精神。

  農村公路是疏通區域脈絡的“毛細血管”,茶鄉公路總里程數累計有4807公里,在這之中,就有鄉道961公里、村道3167公里。這幾年,安溪公路建設不斷從以“量”的增長為主導向以“質”的提高為主導進行轉變。農村公路的提級改造給群眾帶來的不僅是通行便利,更是經濟繁榮、發家致富的希望。“一年半載不通車,有女不嫁水缸村”,長坑鄉水缸村曾背負這樣的戲言。但自從一條12.5公里長、3.5米寬的公路修到家門口後,村裏的林木、茶葉開始源源不斷運往山外,貨車、轎車往來絡繹不絕,村民不但不愁嫁娶,生活更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更為廣闊的農村土地上,“拓路招商”“築路引資”已然成為茶鄉突破交通瓶頸,通山達海,深挖經濟新增長點的發展出路。□記者 陳林森

編輯:顏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