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福建頻道消息:改革開放40年來,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豐碩成果,城鄉居民收入水準年年提高,生活品質不斷改善。如今,福建省正在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目標紮實邁進。近日,國家統計局福建調查總隊發佈福建民生發展成就系列報告,總結福建省在改革開發40年來取得的變化。
一、居民收入來源日趨多元化
改革開放40年來,福建城鄉居民的收入不斷提升。福建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2017年的16335元,增長117.4倍,年均增長13.0%,比全國平均增速高0.5個百分點,與全國平均收入水準相比,2017年福建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國平均收入水準的1.22倍,比1978年的1.03倍高出0.19倍。福建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71元增加到2017年的39001元,增長104倍,年均增長12.7%,比改革開放前26年(1952-1978年)年均增幅高7.8個百分點。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及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在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同時,收入來源逐步趨向多樣化。
(一)在農村,體制變更促進了農民收入多元化增長
一是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主體。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農村工業快速增長,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不斷向第二、三産業轉移,農民工資性收入快速增長。2017年,福建省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7416元,比1998年增加6514元,年均增長11.7%,比同期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幅高2.3個百分點;所佔比重從1998年的30.6%提高到2017年的45.4%,是帶動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力量。
二是經營凈收入呈現階段性增長。隨著非農産業的發展,農戶家庭經營凈收入所佔比重呈下降態勢。但是,2005年新農村建設戰略實施以來,現代化農業及特色産業迅速發展,在市場導向作用下,多種比較效益高的名特優新産品,如茶葉、食用菌、水産品等生産規模持續擴大,農民經營效益明顯增加。2017年,福建省農村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6276元,比2005年增加3952元,年均增長8.6%,明顯高於1998-2005年年均3.9%的增速。
三是財産凈收入所佔比重穩步提高。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土地資源得以盤活,農民充分享受土地流轉的增值收益,財産凈收入穩定增加。2017年,福建省農村居民人均財産凈收入290元,比1998年增加251元,年均增長11.1%,比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1.7個百分點;所佔比重從1998年的1.3%上升到2017年的1.8%。
四是轉移凈收入帶動作用明顯增強。農民進城務工隊伍壯大,寄帶回收入增加;多項惠農政策補貼政策相繼落實,農村社會保障體制不斷健全,精準扶貧工作深入推進,帶動農民轉移性收入快速增長。2017年,福建省農村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2353元,比1998年增加2127元,年均增長13.1%,比同期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高3.7個百分點;所佔比重從1998年的7.7%上升到2017年的14.4%。
(二)在城鎮,市場經濟活力增強拓寬了居民收入來源渠道
一是工資性收入持續佔據居民收入主體地位。經濟活力持續增強,居民就業形勢不斷向好,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逐步建立完善,最低工資標準連年提高,工資性收入持續佔據居民收入主體地位。2017年,福建省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3886元,比1998年增加19177元,年均增長8.9%,佔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達61.2%。
二是經營凈收入快速增長。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情高漲,小微企業、孵化機構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城鎮居民經營凈收入快速增長。2017年,福建省城鎮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5159元,比1998年增加4798元,年均增長15.0%,比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5.1個百分點;佔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從1998年的5.6%上升到2017年的13.2%。
三是財産凈收入成為可支配收入增長的有益補充。資本市場體系逐步健全,金融産品創新加快,金融投資渠道拓寬,居民投資理財意識提高,逐步將中長期儲蓄轉為各類投資,利息、紅利等財産性收入較快增長;房地産市場蓬勃發展,房産租金收益增加,也促進了居民財産凈收入增長。2017年,福建省城鎮居民人均財産凈收入4579元,比1998年增加4351元,年均增長17.1%,比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7.2個百分點;佔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從1998年的3.5%上升到2017年的11.7%。
四是轉移凈收入持續平穩增長。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城市低保、醫保、養老保險等覆蓋面不斷擴大,補貼標準逐步提高,城鎮居民轉移凈收入平穩增長。2017年,福建省城鎮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5377元,比1998年增加4231元,年均增長8.5%,佔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3.8%。
二、城鄉居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改革開放40年來,消費品市場從供不應求向品種豐富、供應充足轉變,城鄉居民消費層次從“量”的滿足向“質”的追求轉變,消費需求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轉變。
(一)在“吃”上求質
居民食品消費水準顯著提高,飲食結構不斷改善,食品消費品質持續提高。2017年,福建省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分別為8552和5162元,分別是1978年的45.7和66.2倍,年均增長分別達10.3%和11.4%。
一是飲食結構改善。居民食品消費實現了以糧食等植物性食物為主的“主食型”向動物性食物和食糧為主,追求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質的膳食營養結構轉變,膳食結構更趨科學合理。與1980年相比,2017年福建省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明顯下降,人均肉類、禽類、水産品類和蛋類消費量顯著提高(見下表)。
1980年和2017年福建省城鎮和農村居民主要食品人均消費量對比
二是加工食品消費增加。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提高,糖果糕點、即食産品、飲料等各種休閒零食大量進入市場,食品消費更趨休閒、便利。2017年,福建省城鎮居民人均糖果糕點類支出和飲料煙酒類支出158.9和814.3元,分別比1980年的5.4和15.6元,增長28.4和51.2倍,年均增長9.6%和11.3%。
三是在外飲食成為常態。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準提高,生活觀念轉變,生活節奏加快和女性職工、雙職工家庭增加,居民家庭在外飲食成為日常,各大菜係、異國風味跨越了地域限制,極大豐富了餐飲市場。2017年福建省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在外飲食消費1383和262元,分別是1993年的18.1和14.8倍,年均增長12.8%和11.9%,佔食品支出的比重分別由5.5%和2.7%上升到16.2%和5.1%。
(二)在“穿”上求美
居民收入水準不斷提高,服裝市場供應豐富,各種款式、花樣、風格服裝琳琅滿目,居民求美求新意識增強,著裝呈現出時裝化、時尚化的特點。2017年,福建省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服裝支出分別為1348和631元,是1978年的47.8和48.4倍,年均增長10.4%和10.5%。
一是衣著消費向成衣化轉變。改革開放前,著裝以購買衣著面料加工為主,改革開放後衣著面料消費逐年減少,服裝消費呈現出成衣化的特點。2017年,福建省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衣著面料支出佔服裝支出的比例分別由1993年的14.9%和33.4%,雙雙下降到0.3%。
二是服裝材質從單一向多樣轉變。改革開放前,衣著面料主要是棉布,1980年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棉布消費量為3.2和3.75米,佔面料消費量分別為48.8%和82.6%,毛呢綢緞等被視為奢侈品。改革開放後,衣著面料向毛、麻、絲織品、呢絨、綢緞、裘皮製品等多種中高檔面料轉變。
三是單純著裝向配套穿戴轉變。人們對穿著的概念不再是單純的衣褲鞋帽類,各種追求時尚、潮流的配飾成為穿戴時尚。如圍巾、領帶夾、胸針、發卡、鏈墜、首飾、手錶等,穿著更注重配套穿戴。2017年,福建省城鎮居民人均配件類支出37.9元,首飾及手錶類支出163.5元,而在1995年僅分別為5.4和24.6元。
(三)在“住”上求好
在農村,農民住房面積變大,設施變全,功能變強。舊村改造、村莊整理建設投入不斷加大,改革開放前的土坯墻草頂房、瓦頂房所剩不多且多數空置,排排磚瓦房、幢幢新樓房拔地而起,水衝式衛生間、燃氣煤氣灶具進入尋常百姓家,住房條件改善成為新農村建設最鮮明的寫照。2017年,福建省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68.0平方米,比1983年增加57.6平方米;人均住房維修管理支出為451元,是1983年的19.1倍;農村居民家庭獨用自來水、獨用廁所的普及率分別達93.9%和94.2%;居民炊用燃料中電、液化石油氣和管道煤氣的使用率達77.6%,比1990年提高54.2個百分點。
在城鎮,居民居住條件呈現以下三個變化:一是居民自有住房擁有率大幅提高。改革開放前,城鎮工薪階層以租住公房為主,設施簡陋,居住擁擠。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後,商品房大面積建設並開始銷售,城鎮居民自有住房擁有率大幅提高。2017年,福建省城鎮居民自有房比例達80.1%,比1983年提高61.9個百分點。二是住房條件實現巨大變化。商品房的開發建設,實現了自來水、液化石油氣或管道燃氣和獨立衛生間等基本生活設施普遍入戶,居民住房條件實現巨大變化。2017年,福建省城鎮居民家庭獨用自來水、獨用廁所的普及率分別由1983年的66.7%和32.4%提高到了99.6%和96.9%;炊用燃料中使用電、液化石油氣和管道煤氣的比例高達97.4%。三是住房改善型需求逐步釋放。居民收入提高使電梯房、大戶型、高檔小區及別墅等改善型需求逐步得到釋放。2017年,福建省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3.4平方米,比1983年增加36.7平方米。居住條件改善的另一個重要體現是房屋裝修,從簡單的上漆刷粉到風格多樣、成套傢具、品牌建材的整體設計,居民房屋裝修支出迅速上漲。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維修管理支出673元,是1983年的291倍。
(四)在“用”上求新
隨著技術進步和居民收入水準提高,普通家庭擁有中高檔消費品數量迅速增長,居民生活條件日新月異。2017年,福建省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分別為1478和721元,是1978年的61.8和107.8倍,年均增長11.2%和12.7%。
改革開放初期,最能體現居民生活水準的生活用品是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和收音機。截至1980年底,福建省城鎮和農村居民每百戶家庭擁有自行車101.0輛和16.0輛,縫紉機73.0架和20.5架,收音機64.0台和19.3台,手錶214.0隻和71.2隻。80-90年代,以彩電、冰箱和洗衣機為代表的小家電迅速普及,人民生活開始變得多姿多彩。截至2000年底,福建省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彩電128.07台、冰箱87.80台、洗衣機93.20台、電炊具113.87台,分別比1985年底增加104.07台、77.80台、61.2台和83.87台;農村居民家庭每百戶分別擁有彩電73.02台、冰箱19.40台、洗衣機35.55台,比1990年底增加68.02台、18.40台和31.55台。
進入新世紀以後,空調、電腦和行動電話相繼進入普通家庭,人民生活更加舒適便捷。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空調171.06台、電腦89.17台、行動電話251.99部,分別比2000年底增加127.53台、77.7台、201.59部;農村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空調65.31台、電腦33.99台和行動電話252.55部,分別比2000年底增加63.66台、28.22台和232.39部。
(五)在“行”上求便
福建省高速公路和動車東西貫通、南北交錯,空中航線四通八達,交通通行時間大大縮短,人們出行獲得極大便捷。2017年,福建省交通旅客週轉量1086.22億人公里,是1978年的30.4倍;鐵路營業里程3187公里,是1978年的3.16倍;高速公路通車里程5039公里,是1997年的53.6倍。城鄉客運一體化迅速推進,2014年底已實現“村村通客車”。同時,城鄉公交服務水準顯著提升,據住戶調查,截至2017年底,城鎮和農村分別有97.7%和68.8%的調查戶能便利地乘坐公共汽車,分別比2013年底提高1.5和13.2個百分點。
從家庭交通工具看,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再到家用汽車逐步升級,是城鎮居民生活品質提高的又一象徵。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36.3輛,比2000年底增加35.9輛;農村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17.8輛,比2005年底增加17.0輛。
(六)在“享”上求悅
不斷提高的物質生活條件帶動了居民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居民通過購買文娛用品、參加各種文娛活動來愉悅身心,電影、話劇、歌劇、音樂會、演唱會等文化消費支出高速增長,美容美發、足浴、按摩、KTV等多項服務性消費為人們緩解壓力放鬆自我提供更多選擇,也是居民生活水準提升的一個重要表現。2017年,福建省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支出1043和264元,分別是1978年的53.4和88.3倍;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分別達11217和5180元,而在1978年僅為8和3元。
同時,旅遊消費日漸興盛,周邊遊、鄉村遊、主題遊熱度不減,出境遊領略異國文化風光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一種時尚,也是生活品質提高的重要表現。2017年,福建省城鎮居民人均團體旅遊、景點門票支出和旅館住宿支出603.2元,是1995年38.6元的15.6倍。
(七)在“育”上求成
社會進步使人們更加重視子女教育和自身素質的提高,幼兒早教、兒童各類才藝培訓班、課外輔導班、成人再教育、興趣班等成為時興,居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加。2017年,福建省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分別達1441和910元,分別是1985年的142.3和200.9倍。人均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高學歷群體持續擴大。2017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75.10萬人,是1980年3.86萬人的19.5倍;在校研究生數4.76萬人,是1980年261人的182.4倍;人均受教育年限從2000年的7.5年提高到2017年的10.4年。
(八)在“體”上求健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居民保健意識不斷提高,2017年福建省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由1978年的3和0元分別增加到1235和907元。居民健身需求增加,全民健身工程深入推進,城鄉居民生活區域的體育設施不斷完善,新建擴建健身路徑、體育公園進度加快。據住戶調查,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分別有84.9%的城鎮調查戶和68.3%的農村調查戶所在社區有健身器材,比2013年提高8.2和18.9個百分點。同時,人民健康狀況顯著改善,福建省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1982年的68.5歲提高到75歲以上。
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的另一個重要體現是時間的分配和使用更傾向於享受生活。越來越多人將瑣碎的家務瑣事交給衛生工和保姆,時間和收入的分配上更注重生活品質的提升。2017年,福建省城鎮居民人均家政服務支出86.7元,而在1995年僅為6.5元,年均增長12.5%。
三、居民生活環境顯著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基礎設施不斷健全,民生服務全面推進,居民生活環境顯著改善。尤其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致力於積極推動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公共服務朝著更加健全、更加優質、更加公平的方向穩步推進,民生環境持續優化。
一是社區環境更加舒適。經過40年的建設和發展,社區環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人民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在城鎮,社區居民生活基礎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據住戶調查,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已有超過95%的城鎮調查戶所在社區飲用水經過集中處理,社區主要道路以水泥或柏油進行路面硬化,社區垃圾集中處理,社區道路設置有路燈。在農村,農民生活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容村貌明顯改觀。截至2017年底,超過9成的農村調查戶所在社區主要道路設有路燈,社區主要路面以水泥或柏油進行路面硬化,社區垃圾能集中處理;77.2%的戶所在社區飲用水經過集中凈化處理。
二是消費環境更加便利。商貿市場體系不斷健全,集市、超市、便利店迅速擴張,農村“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成效卓著,人民生活更加便利。據住戶調查,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分別有92.5%和47.4%的城鎮住戶和農村住戶到最近集市的距離在2公里以內,比2013年提高4.9和8.3個百分點。當前,互聯網和大數據正在推動城市向更加智慧的方向發展,人民生活開始進入互聯網時代,網絡購物日趨常態化。2017年,福建省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網購支出640和122元,比2009年增長19.9和83.3倍,年均增長46.3%和74.1%。
三是通信條件更加順暢。特別是進入1990年代,計算機與通訊技術的創新和網絡的發展帶來了通信方式的變革。從信函、電報到固定電話、傳呼機,再到大哥大、智慧手機。通過網絡,以電腦和智慧手機為中心的多媒體方式,正在把通話、視頻等多功能通訊方式合為一體,大大縮小了時空距離,徹底改變了人們的通訊方式。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分別有98.2%的城鎮調查戶和94.6%的農村調查戶所在社區已經接入寬頻,福建省設有行動電話基站23.12萬個,比2002年增長28.8倍。
四是教育資源分佈更加均衡。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義務教育階段免學費制度全面執行,同時,教育資源分佈更加均衡。據住戶調查,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分別有99.1%的城鎮調查戶和81.5%的農村調查戶所在社區上幼兒園或學前班便利,有99.7%城鎮調查戶和76.7%的農村調查戶所在社區上小學便利,均比2013年有所提高。
五是醫療服務惠及面更廣。我國醫療技術顯著提高,醫療服務水準更加優質,醫療領域改革有序有效推進,醫療服務重心下沉,惠及面更廣。據住戶調查,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分別有87.8%的城鎮調查戶和88.1%的農村調查戶所在社區設有衛生站(室),分別比2013年提高1.9和6.3個百分點。
六是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基層文化機構和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基層文化活動補助力度加大,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據住戶調查,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有71.1%的農村調查戶所在村有政府組織的文化服務。據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統計,2017年,福建省在農村鄉鎮、村共放映電影18.05萬場次,比2009年增長47.8%。(供稿 文/圖 國家統計局福建調查總隊)